[发明专利]一种油料保障系统用油料车的北斗身份信息识别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10917005.0 | 申请日: | 2021-08-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9177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18 |
发明(设计)人: | 吴昊;李枢;彭向军;戴健;徐先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军事科学院系统工程研究院军事新能源技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6V20/56 | 分类号: | G06V20/56;G06V10/141;G03B15/03;G03B15/02;B08B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智行阳光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738 | 代理人: | 黄锦阳 |
地址: | 10230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油料 保障 系统 北斗 身份 信息 识别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油料保障系统用油料车的北斗身份信息识别装置,属于信息识别设备技术领域,包括路面、机座、信息箱、显示屏和摄像头,还包括升降机构、灯光调节机构、粘尘机构、擦拭机构和两个感应机构,升降机构安装在机座内,信息箱螺纹连接在升降机构上,灯光调节机构转动安装在信息箱上,显示屏安装在信息箱上,粘尘机构安装在信息箱上,摄像头转动安装在信息箱的顶部,擦拭机构安装在摄像头上,路面上设有两个容纳槽,两个感应机构分别安装在路面的两个容纳槽内,感应机构与显示屏电性连接,灯光调节机构与两个感应机构电性连接,本发明通过提供一种油料保障系统用油料车的北斗身份信息识别装置,根据车辆的位置和重量作出相应的调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信息识别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油料保障系统用油料车的北斗身份信息识别装置。
背景技术
车牌识别系统是现代智能交通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应用十分广泛。它以数字图像处理、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等技术为基础,对摄像机所拍摄的车辆图像或者视频序列进行分析,得到每一辆汽车唯一的车牌号码,从而完成识别过程。通过一些后续处理手段可以实现交通流量控制指标测量,车辆定位,汽车防盗,高速公路超速自动化监管、闯红灯电子警察、公路收费站等等功能。对于维护交通安全和城市治安,防止交通堵塞,实现交通自动化管理有着现实的意义。
现有公开号为CN212565214U的一种车辆身份自动识别设备,该实用新型涉及自动识别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辆身份自动识别设备,包括承重支架,还包括固定机构,所述承重支架的外侧通过固定机构与显示板转动连接,且所述固定机构包括套装固定在承重支架外侧的辅助轴筒,且所述辅助轴筒的一端与贴合固定板固定连接,其中所述延伸固定架上对称安装有两个加固挡板,其中一个所述加固挡板的一侧固定安装有拆装提拉板;通过设计安装在承重支架和显示板安装位置处的固定机构,实现了对承重支架和显示板的快速安装固定,极大的增加了装置的功能性,且利用承重支架和辅助轴筒的转动固定,实现了对显示板上旋合角度的自由转动,极大的增加了装置的功能性。
上述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第一,在对车辆身份识别处的道路空间一般较大,而车辆驶入身份识别处的位置无法保证,车辆身份识别是通过闪光灯闪烁的瞬间,摄像头对车辆的信息做识别,但车辆的位置无法判定,闪光灯无法专注对车辆做照亮工作,而光照位置倾斜时,从车辆旁侧折射的光线会对摄像头身份识别进行干扰,导致身份识别错误;第二,身份识别装置上的显示板可用作对车辆做信息指示,而在户外阴雨天和灰尘的干扰下,显示屏被灰尘和雾气污染,会导致显示屏损坏,同时显示屏在外界长期处于工作状态,温度过高会导致显示屏内部损坏;第三,上述专利若对油料车身份识别时,无法识别油料车内部是否载油,无法用显示屏做进一步的方位和移动指示;第四,应用于户外的身份识别设备,经常会因为灰尘和雾气等杂质,混合在一起附着在身份识别设备的摄像头处,导致摄像头被遮挡,无法清晰的对车辆做扫描识别工作。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油料保障系统用油料车的北斗身份信息识别装置,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一种油料保障系统用油料车的北斗身份信息识别装置,包括路面、机座、信息箱、显示屏和摄像头,还包括升降机构、灯光调节机构、粘尘机构、擦拭机构和两个感应机构,所述升降机构安装在机座内,所述信息箱螺纹连接在升降机构上,所述灯光调节机构转动安装在信息箱上,所述显示屏安装在信息箱上,所述粘尘机构安装在信息箱上且位于显示屏的侧下方,所述摄像头转动安装在信息箱的顶部,所述擦拭机构安装在摄像头上,所述路面上设有两个容纳槽,两个所述感应机构分别安装在路面的两个容纳槽内,所述感应机构与显示屏电性连接,所述灯光调节机构与两个感应机构电性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军事科学院系统工程研究院军事新能源技术研究所,未经军事科学院系统工程研究院军事新能源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91700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