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小鼠原位胸膜间皮瘤模型及其建立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919286.3 | 申请日: | 2021-08-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9901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05 |
发明(设计)人: | 韩丹;白崔巍;沈莎莎;王培;江杰;谢晓洁;康绍磊;赵迅冉;黄益龙;张正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D1/00 | 分类号: | A61D1/00;A61D3/00;A61D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棘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740 | 代理人: | 张开 |
地址: | 650000 云***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小鼠 原位 胸膜 间皮瘤 模型 及其 建立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型小鼠原位胸膜间皮瘤模型及其建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取BLAB/C裸鼠90只作为实验组,对照组30只,统一放入培养箱中进行正常培养;步骤二:在BLAB/C裸鼠呼吸和心跳等正常的情况下,将小鼠麻醉并以仰卧位固定在动物手术台上进行实验;步骤三:在小鼠的左侧肋骨5/6肋间隙与左侧胸壁腋前线的交点处,使用显微镊提拉该处的皮肤,随后使用22G无菌锐针头对该处皮肤进行破口,随后使用30G无菌钝枕头沿上述破口对壁层胸膜进行破溃,本发明的移植瘤方法可适用胸膜肿瘤的原位移植。可最大限度的还原胸膜肿瘤的生长方式、侵袭能力以及肿瘤转移效果,为研究胸膜肿瘤构建了一个良好的小鼠模型。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胸膜肿瘤原位移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小鼠原位胸膜间皮瘤模型及其建立方法。
背景技术
胸膜间皮瘤为胸膜原发性肿瘤,是来源于脏层、壁层、纵隔或横膈四部分胸膜的肿瘤。国外发病率高于国内,各为0.07~0.11%和0.04%。死亡率占全世界所有肿瘤的1%以下。50岁以上多见,男女之比为2:1。该病与石棉接触有关。恶性型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
胸膜是分别被覆盖于左右肺胸壁内表面纵隔上面的浆膜,医学把脏腑各种不同的功能活动以“气”来表达,有人认为肺气理论是中医学中重要观点,值得深究。而胸膜包裹于肺度外面,从中医角度来讲,有助于肺脏完隶主气司呼吸的功能,归属于“肺气”的范畴,肺气有卫外功能,关系到机体正气的盛衰,可能与现代免疫功能有一定的关系,在医学中对胸膜尚未记载,而把由于胸膜病变产生的胸腔积液归属“悬饮”的范畴。已证实病理机制是,石棉可导致炎性进行性侵润,或可导致免疫逃逸效应。除此之外,由于石棉物质的特殊性,可以导致细胞在分裂过程中影响纺锤丝等一系列染色体臂缺失效应,但关于胸膜与免疫系统的作用,仅有研究报道胸膜间皮细胞对胸腺、脾细胞增生反应的影响,体外培养正常的胸膜间皮细胞是进行相关实验研究的基础及研究其特性的重要手段,对研究胸膜原位肿瘤的小鼠模型具有深远意义,关于胸膜间皮瘤在小鼠胸腔原位成瘤至今国内未见报道。
目前动物实验的胸膜间皮瘤成瘤方式主要以腋下或腹侧壁成瘤较为常见,但上述成瘤方式所形成的肿瘤无法模拟肿瘤在生长过程中对周围组织 (如:脏层胸膜、壁层胸膜、相邻肺组织)的损伤及侵袭效应。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的缺陷,提供一种新型小鼠原位胸膜间皮瘤模型及其建立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目前动物实验的胸膜间皮瘤成瘤方式主要以腋下或腹侧壁成瘤较为常见,但上述成瘤方式所形成的肿瘤无法模拟肿瘤在生长过程中对周围组织(如:脏层胸膜、壁层胸膜、相邻肺组织)的损伤及侵袭效应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小鼠原位胸膜间皮瘤模型及其建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取BLAB/C裸鼠90只作为实验组,对照组30只,统一放入培养箱中进行正常培养;
步骤二:在BLAB/C裸鼠呼吸和心跳等正常的情况下,将小鼠麻醉并以仰卧位固定在动物手术台上进行实验;
步骤三:在小鼠的左侧肋骨5/6肋间隙与左侧胸壁腋前线的交点处,使用显微镊提拉该处的皮肤,随后使用22G无菌锐针头对该处皮肤进行破口,随后使用30G无菌钝枕头沿上述破口对壁层胸膜进行破溃;
步骤四:沿提拉皮肤的反向方位对裸鼠胸腔进针,破溃肋间肌及壁层胸膜约0.5-0.6mm,旋转针头于左侧胸壁内侧平行进针,并使针头方向指向左侧胸锁关节,体表观察针头位置,并于距离左侧胸锁关节1mm处停止进针,注射肿瘤细胞悬液60-80μl;
步骤五:注射完成后,将针头退出,并观察小鼠的生命体征;
步骤六:每隔1个月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小鼠进行一次体重称量并记录数据,实验组的小鼠从诱发后的第三个月开始,每隔1-3个月对小鼠分批次进行胸部CT扫描,实时观察小鼠体内的肿瘤的变化情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未经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91928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