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鲜切笋中不溶性膳食纤维含量的快速无损检测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935581.8 | 申请日: | 2021-08-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7084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19 |
发明(设计)人: | 田兴国;向诚;徐小艳;郑曼妮;谢创杰;谢伟光;吴雅琪;陈畅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1/31 | 分类号: | G01N21/31;G01N5/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京大律师事务所 11321 | 代理人: | 李洪群 |
地址: | 51000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鲜切笋中不溶性 膳食 纤维 含量 快速 无损 检测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鲜切笋中不溶性膳食纤维含量的快速无损检测方法,本发明以麻竹笋鲜切笋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试验样品的高光谱数据,测定鲜切笋不溶性膳食纤维含量,结合化学计量学建立高光谱数据和理化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构建鲜切笋不溶性膳食纤维含量预测模型;建立一种基于高光谱的麻竹笋鲜切笋不溶性膳食纤维含量快速无损检测方法。本发明快速简便、效率高、不破坏样品,不使用任何化学试剂,测定结果准确,可以实现麻竹笋鲜切笋不溶性膳食纤维含量的快速无损检测。本发明基于高光谱技术的麻竹笋鲜切笋中不溶性膳食纤维含量的快速无损检测方法,为实现麻竹笋质量分级和加工标准化提供可行手段。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产品品质无损检测领域,具体地说,涉及鲜切笋中不溶性膳食纤维含量的快速无损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麻竹笋具有爽口、笋味甘甜、香浓的口感,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膳食纤维、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等多种营养成分。现代研究发现,竹笋具有降血糖、降血脂以及促消化等功效。其中,膳食纤维被营养界补充为第七类营养素,根据其溶解性分为可溶性膳食纤维和不溶性膳食纤维。现代研究发现,竹笋的降血糖、降血脂以及促消化等功效主要归功于其所含的膳食纤维。在我国,麻竹笋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和台湾等省份,其中广东西牛麻竹笋和揭阳麻竹笋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麻竹笋鲜切笋,是麻竹笋即食食品加工的原材料,将收购来的大部分经过粗加工(一般处理方法为去除外壳、杂屑及笋尖部分,然后切割成单块笋节,去除嫩绿色及以下硬笋节,最后清洗干净)得到的麻竹笋半成品,即鲜切笋。
麻竹笋是当地农户赖以为生的食用农产品,也可以加工成预包装食品,如调味笋、麻竹笋罐头等。然而,不同品质的鲜切笋加工的调味笋在口感上具有较大差异,使用木质化程度高、硬度较大的鲜切笋加工制作的调味笋口感粗糙,嚼后有多余残渣,极大地影响产品质量。因此亟需建立一种快速、有效地检测鲜切笋品质的方法。
目前,针对鲜切笋品质评价还没有相关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只有《GB/T30762-2014主要竹笋质量分级》和《DB4418/T 012-2020地理标志产品西牛麻竹笋》对麻竹笋提出了感官、理化方面的评价要求。在检测标准中,最重要的感官评价指标和理化评价指标和分别为鲜嫩少渣和粗纤维含量,这些指标都与麻竹笋中不溶性膳食纤维(如纤维素、木质素等)含量密切相关。此外,麻竹笋在两种酶的作用下发生木质化,会导致不溶性膳食纤维中的木质素和纤维素含量急剧上升,这将直接影响麻竹笋鲜切笋品质。《GB/T 30762-2014主要竹笋质量分级》和《DB4418/T 012-2020地理标志产品西牛麻竹笋》中关于鲜嫩少渣的感官评价带有鲜明的主观性,没有具体的量化评价指标;而粗纤维的测定参照《GB/T5009.10-2003植物类食品中粗纤维的测定》,实验步骤繁琐,耗时耗力,且需要具有相关专业基础的实验人员操作。因此现有标准不能满足麻竹笋加工过程品质检测需要,无法实现麻竹笋产品质量控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鲜切笋中不溶性膳食纤维含量的快速无损检测方法。
为了实现本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鲜切笋中不溶性膳食纤维含量的快速无损检测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将麻竹笋制备成鲜切笋(去除外壳、杂屑及笋尖部分,然后切割成单块笋节,去除嫩绿色及以下的硬笋节),采集鲜切笋样品在400-1600nm范围内的高光谱数据;
B、采用化学法测定鲜切笋样品的不溶性膳食纤维含量;
C、将采集的光谱数据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以训练集光谱数据作为自变量,不溶性膳食纤维含量作为因变量,同时结合光谱数据预处理和光谱数据降维处理,建立数学模型,并采用测试集对所建模型进行验证;
D、对步骤C所建模型进行评价,判定模型的有效性,获得有效数学模型;
E、在相同实验条件下,采集待测鲜切笋样品的高光谱数据,利用步骤D获得的有效数学模型,计算出待测鲜切笋样品的不溶性膳食纤维含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农业大学,未经华南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93558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