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聚合釜内冷管及其聚合釜、聚合釜内冷系统和施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943607.3 | 申请日: | 2021-08-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4895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16 |
发明(设计)人: | 陈宏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镇海石化工业贸易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J19/18 | 分类号: | B01J19/18;B01J19/00 |
代理公司: | 杭州融方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66 | 代理人: | 肖茂才 |
地址: | 315207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聚合 釜内冷管 及其 釜内冷 系统 施工 方法 | ||
1.一种聚合釜内冷管,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根内冷竖向直管和与内冷竖向直管相配合且相应数量一样的若干根内冷螺旋管,每根内冷螺旋管分别绕制在其所对应配合的内冷竖向直管外周壁上,每根内冷竖向直管在底端处与其相对应配合的内冷螺旋管底端相连通,每根内冷竖向直管顶端共同连通形成聚合釜内冷管的冷却水出口端,每根内冷螺旋管顶端共同连通形成聚合釜内冷管的冷却水进口端,组合形成一组内冷聚合釜内冷管结构。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合釜内冷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若干根内冷竖向直管和相应数量一样的若干根内冷螺旋管采用为1根、2根、3根或4根内冷管直管和相应数量一样的若干根内冷螺旋管。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合釜内冷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每根内冷螺旋管采用多段或多组螺旋内冷管段竖向间隔排列连接而成,每段或每组螺旋内冷管段间具有一定高度隔开间隔距离的间隔连接内冷直管段。
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合釜内冷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每根内冷竖向直管的冷却管内直径尺寸大于每根内冷螺旋管的冷却管内直径尺寸;所述的每段或每组螺旋内冷管段高度尺寸≧其高度隔开间隔距离尺寸。
5.按照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聚合釜内冷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若干根内冷竖向直管相互间连接设有若干块管间加强连接板。
6.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合釜内冷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每根内冷竖向直管在底端处与其相对应配合的内冷螺旋管底端具有弧形向下的弧形底连通连接段,弧形底连通连接段上端一端与内冷竖向直管底端相连通,弧形底连通连接段上端另一端与内冷螺旋管底端相连通,弧形底连通连接段与内冷竖向直管底端间具有弧形露空空间。
7.一种聚合釜,包括聚合釜釜体,其特征在于:聚合釜釜体内设有多组竖向排列分布的权利要求1~6之一所述的聚合釜内冷管。
8.按照权利要求7所述的聚合釜,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聚合釜釜体内上端处设有内冷却盘管,内冷却盘管的盘管冷却水进口端与聚合釜内冷管的冷却水进口端相连通,内冷却盘管的盘管冷却水出口端与聚合釜内冷管的冷却水出口端相连通。
9.一种聚合釜内冷系统,包括冷却塔、冷水池和冷却泵,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权利要求1~6之一所述的聚合釜内冷管和权利要求7~8之一所述的聚合釜,冷却泵的泵出端泵出连接至冷却水进口端,冷却水出口端与冷却塔相连接,冷却塔通过冷水池连接至冷却泵冷水泵进端。
10.一种聚合釜内冷管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A1.根据现场施工改造装配图要求预制新制各环管部件;并对所有管材进行无损探伤检测,确保质量;
A2. 根据现场施工改造装配图要求确认冷却水进口和冷却水出口方位,将新制环管部件安放在支撑角钢上,使环管部件与原设备的C1管口和G管口预组对,调整后并将权利要求1~6之一所述聚合釜内冷管的冷却水进口端和冷却水出口端分别原设备C1管口、G管口连接直管现场焊接固定连接和无损检测;
A3.对上述A2步骤组装焊接检测合格后的新制环管部件按≧5.0MPa要求进行水压试验,无泄露的判定为合格;
A4.对现场改造部件与原设备釜体相焊接部位进行局部消除应力热处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镇海石化工业贸易有限责任公司,未经镇海石化工业贸易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943607.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