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抗赤霉病小麦品种的选育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952285.9 | 申请日: | 2021-08-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2891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03 |
发明(设计)人: | 闫启云;周作意;刘昌明;王晶晶;赵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华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H1/02 | 分类号: | A01H1/02;A01H1/04;A01G7/06 |
代理公司: | 宿州市万硕云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201 | 代理人: | 韦剑思 |
地址: | 234000 安徽省宿州市循环经***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赤霉病 小麦 品种 选育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抗赤霉病小麦品种的选育方法,属于育种技术领域,选用农艺性状优良、抗赤霉病的、茎秆不高的小麦亲本材料进行杂交,得到F1代;在小麦适播期内将F1代进行播种种植,在开花初期至扬花结束,喷3‑4次赤霉病菌液,为赤霉病发创造温床,诱发赤霉病爆发,在小麦完熟前进行观察记载,标记出未感染赤霉病或感较轻的单穗,完熟后收获脱粒,得到F2代。本发明通过多代的筛选培育,克服了自然条件筛选抗性不稳定的缺陷,能够有效选择出具有抗赤霉病侵染的小麦品种,同时保证了育成品种具有稳定的抗赤霉病性,为我国特别是不具备自然鉴定条件的单位提供技术借鉴,对全面提高我国小麦抗赤霉病育种水平有十分重要意义和应用价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小麦育种方法,具体来说涉及一种育出的小麦品种抗小赤霉病的育种方法,属于育种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近年来,小麦赤霉病频繁高发,赤霉病的大发生,导致小麦产量降低,且严重影响小麦品质,致使小麦不能粮用甚至饲用,现在生产上,小麦种植区普遍都是采用化学防治方法,在小麦扬花期喷药来抑制住赤霉病的重发,有的地方要施三到四次化学药品,但仍然达不到预期效果,大量化学药品的使用和残留,既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更是给食品安全带来潜在的危险,因此,只有从源头抓起,选育出抗赤霉病的品种,才能根本解决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抗赤霉病小麦品种的选育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采用如下技术方案达到:
一种抗赤霉病小麦品种的选育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选用农艺性状优良、抗赤霉病的、茎秆不高的小麦亲本材料进行杂交,得到F1代;
步骤2:在小麦适播期内将F1代进行播种种植,在开花初期至扬花结束,喷3-4次赤霉病菌液,为赤霉病发创造温床,诱发赤霉病爆发,在小麦完熟前进行观察记载,标记出未感染赤霉病或感较轻的单穗,完熟后收获脱粒,得到F2代;
步骤3:第二年小麦播种适期内,将F2代继续种植,按照步骤1的管理方法,选择出抗未感染赤霉病或感较轻的,多穗型、后期耐旱类型的单株得到F3代;
步骤4:将F3代单株按不同组合继续播种,按照步骤1的管理方法继续选择未感染赤霉病或感较轻的矮秆多穗类型的单株F4代;
步骤5:将F4代继续播种,按照步骤1的管理办法,在F4群体中经田间观察和测产,继续按目标性状选择未感染赤霉病或感较轻的、多穗型的、丰产性好F5株系;
步骤6:将F5株系继续种植,其性状基本稳定,通过观察记载和测产,选择出少量表现综合性状较好,籽粒饱满度相对较好的作为中选株系F6,继续选择单株并进行品系比较试验,均比对照周麦18和济麦22增产,增产幅度在1.75%-6.82%,从中选择增产幅度较大,再结合品质,株高及抗病性进行评价,选择抗赤霉病且产量及品质较好品系进行参试,最终选育出的抗赤霉病且综合性状较好适应市场需求的小麦新品种。
优选的,在步骤2中,小麦种植区域为黄淮南片冬麦区。
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按照本发明的抗赤霉病小麦品种的选育方法,本发明提供的抗赤霉病小麦品种的选育方法,在育种低世代在开花初期至扬花结束,喷3-4次赤霉病菌液初步筛选具有抗侵染性的品种,在育种高世代通过孢子液喷雾接种进一步鉴定小麦品种的抗侵染性,通过多代的筛选培育,克服了自然条件筛选抗性不稳定的缺陷,能够有效选择出具有抗赤霉病侵染的小麦品种,同时保证了育成品种具有稳定的抗赤霉病性,为我国特别是不具备自然鉴定条件的单位提供技术借鉴,对全面提高我国小麦抗赤霉病育种水平有十分重要意义和应用价值。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加清楚和明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华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华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95228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