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7-琥珀酰亚胺吲哚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953482.2 | 申请日: | 2021-08-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35832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04 |
发明(设计)人: | 宋增强;詹玲玲;盛耀光;段兵兵;高怡 | 申请(专利权)人: | 温州医科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D403/04 | 分类号: | C07D403/04 |
代理公司: | 杭州知闲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3315 | 代理人: | 张勋斌 |
地址: | 325036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琥珀 亚胺 吲哚 化合物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7‑琥珀酰亚胺吲哚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在TFE溶剂中,用[RhCp*Cl2]2为催化剂,AgSbF6和氧化银为添加剂,以马来酰亚胺类化合物与吲哚类化合物为底物,合成7‑琥珀酰亚胺吲哚类化合物。本发明反应原料廉价易得,制备方法简单,操作简单。本发明方法可用于合成一系列的7‑琥珀酰亚胺吲哚类化合物,合成的产物不仅具有极大的药物活性潜力,同时该类化合物可作为中间化合物,用于进一步构筑其它类型的活性化合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有机合成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铑催化的制备7-琥珀酰亚胺吲哚类化合物的方法。
背景技术
琥珀酰亚胺在大分子化合物合成中是一类非常重要的化合物,其衍生物广泛分布于天然产物和临床候选药物中。此外,琥珀酰亚胺可以被容易的还原成五元环的吡咯烷、γ-内酰胺和亚内酰胺,这些化合物作为优势骨架存在于多类天然产物分子中。因此,琥珀酰亚胺衍生物的合成方法受到了合成化学家的大量研究。过渡金属催化的碳氢键活化被认为是一种直接、高效的构筑碳碳键的方法。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基于此策略,通过马来酰亚胺和(杂)芳烃氢芳基化偶联直接合成琥珀酰亚胺衍生物的方法被大量发展。
吲哚母核作为优势骨架广泛分布于天然产物和药物活性分子中,其被认为是一类最具吸引力的含氮杂环。过渡金属催化的碳氢键官能团化可直接、高效的构筑新的碳碳键、碳杂原子键。最近几十年,大量的过渡金属催化的方法被发展用于取代吲哚的合成。由于吡咯环部分比苯环部分高的反应活性,大多数报道的方法用于合成2-取代和3-取代的吲哚。直接区域选择性的在吲哚苯环部分官能团化对合成化学家来说仍然是一个挑战。
7-取代吲哚由于大量存在于天然产物和生物活性化合物中,其在合成化学和药物化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010年,Hartwig研究组首次报道了区域选择性的在吲哚碳七位官能团化的方法。他们以二乙基硅基作为定位基团控制反应的区域选择性,实现了铱催化的7-硼基吲哚的合成。随后,通过使用不同的过渡金属催化剂(铑,铱,钯)和适当的定位基团,多种吲哚碳七位直接官能团化的方法被建立,包括烯基化、芳基化、磺酰胺化、炔基化、酰基化和烷基化。2018年,Yu研究组首次报道了铑催化的吲哚啉碳七位直接琥珀酰亚胺化的方法,反应中的吲哚啉是通过还原相应的吲哚制备的。随后,Ravikumar研究组发展了钴催化的吲哚啉和马来酰亚胺偶联合成7-琥珀酰亚胺吲哚啉的新方法。合成的7-琥珀酰亚胺吲哚啉需进一步氧化可转化为相应的7-琥珀酰亚胺吲哚。然而,目前尚无有关吲哚碳七位直接区域选择性氢芳基化合成7-琥珀酰亚胺吲哚方法的报道。因此,发展区域选择性的吲哚碳七位和马来酰亚胺直接氢芳基化偶联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该方法的建立不仅在合成化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同时将进一步促进7-琥珀酰亚胺吲哚类化合物生物活性的全面研究,发现新的药物活性化合物。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以[RhCp*Cl2]2为催化剂,AgSbF6和氧化银为添加剂,以马来酰亚胺和吲哚为原料直接合成7-琥珀酰亚胺吲哚类化合物的方法。该方法原料易得,制备方法简单。
一种7-琥珀酰亚胺吲哚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在溶剂中,以[RhCp*Cl2]2为催化剂,AgSbF6和氧化银为添加剂,马来酰亚胺和吲哚在80℃进行反应,反应结束后经过后处理得到所述的7-琥珀酰亚胺吲哚类化合物;
所述的7-琥珀酰亚胺吲哚类化合物的结构如式(I)~(VI)任一个所示:
式(I)中,R1为氢、C1~C4烷基、C1~C4烷氧基、C1~C4烷酰氧基或卤素。
所述的吲哚类化合物的结构如式(VII)~(IX)任一个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温州医科大学,未经温州医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95348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