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缆绝缘层老化程度的测试方法和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0957166.2 | 申请日: | 2021-08-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2111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30 |
发明(设计)人: | 潘泽华;叶宽;闫春江;郭卫;门业堃;戴润东;周士贻;任志刚;赵建勇;李华春;及洪泉;段大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1/08 | 分类号: | G01R31/08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霍文娟 |
地址: | 10003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缆 绝缘 老化 程度 测试 方法 装置 | ||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缆绝缘层老化程度的测试方法和装置,该方法包括:测试至少三个直流偏压下待测试电缆绝缘层的介电常数,得到至少三个目标介电常数;根据直流偏压和目标介电常数确定待测试电缆绝缘层的介电常数的变化率,介电常数的变化率用于表征待测试电缆绝缘层的老化程度。由于根据测试研究发现介电常数的变化率与电缆绝缘层的热老化处理时间正相关,该测试方法根据介电常数的变化率可以准确评估待测试电缆绝缘层的老化程度,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电缆绝缘层的历史数据未知导致老化程度的评估不准确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力设备电气绝缘检测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电缆绝缘层老化程度的测试方法、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处理器。
背景技术
交联聚乙烯绝缘电缆凭借着优良的电气和理化性能,被广泛应用于电力输电系统。在长期的运行过程中,电缆绝缘材料会受到多种因素的作用发生老化,其性能也会下降,影响电力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交联聚乙烯电缆的设计使用时间一般为30~40年,目前我国已经有许多线路处于设计使用时间的中后期,因此有必要对交联聚乙烯电缆绝缘老化状态进行评估。
目前对电缆绝缘老化状态的评估通常是利用多种测试技术获得能够表征材料结构和性能劣化的特征量,例如通过拉伸试验获得断裂伸长率,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测晶体形态,又或是通过电学性能测试获得击穿场强、介质损耗因数等电学参数。然而,由于各条线路的电缆在生产厂家、原料组成、生产工艺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投入运行前电缆绝缘的性能数值各不相同,运行维护部门也无法准确得知相应线路电缆在未投入运行时的历史数据。因此,只知道目标试样在测试时刻的性能参数很难准确判断电缆绝缘的老化程度,即难以解决试样历史数据未知导致的状态评估不准确的问题。
在背景技术部分中公开的以上信息只是用来加强对本文所描述技术的背景技术的理解,因此,背景技术中可能包含某些信息,这些信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并未形成在本国已知的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缆绝缘层老化程度的测试方法、装置、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和处理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电缆绝缘层的历史数据未知导致老化程度的评估不准确的问题。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电缆绝缘层老化程度的测试方法包括:测试至少三个直流偏压下待测试电缆绝缘层的介电常数,得到至少三个目标介电常数;根据所述直流偏压和所述目标介电常数确定所述待测试电缆绝缘层的介电常数的变化率,所述介电常数的变化率用于表征所述待测试电缆绝缘层的老化程度。
可选地,测试至少三个直流偏压下待测试电缆绝缘层的介电常数,包括:获取测试样品,所述测试样品为待测试电缆绝缘层和分别贴附在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的两个金属电极形成的,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为所述待测试电缆绝缘层的厚度方向相对的两个表面;依次将至少三个所述直流偏压施加在所述测试样品的两个所述金属电极上,测试得到至少三个所述目标介电常数。
可选地,根据所述直流偏压和所述目标介电常数确定所述待测试电缆绝缘层的介电常数的变化率,包括:根据至少三个所述直流偏压和所述待测试电缆绝缘层的厚度计算得到至少三个电场强度,所述电场强度为所述直流偏压和所述厚度的比值;根据至少三个所述电场强度和对应的所述目标介电常数确定散点图,所述散点图为所述电场强度和所述目标介电常数的散点图;对所述散点图进行线性拟合,得到拟合直线;计算所述拟合直线的斜率,得到所述待测试电缆绝缘层的介电常数的变化率。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电缆绝缘层老化程度的测试装置,包括:测试单元,用于测试至少三个直流偏压下待测试电缆绝缘层的介电常数,得到至少三个目标介电常数;确定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直流偏压和所述目标介电常数确定所述待测试电缆绝缘层的介电常数的变化率,所述介电常数的变化率用于表征所述待测试电缆绝缘层的老化程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95716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