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乙交酯的组合提纯方法及所得乙交酯在审
申请号: | 202110960868.6 | 申请日: | 2021-08-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5707696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2-21 |
发明(设计)人: | 王睿;熊文韬;熊金根;肖含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7D319/12 | 分类号: | C07D319/12 |
代理公司: | 北京知舟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50 | 代理人: | 鲜莹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乙交酯 组合 提纯 方法 所得 | ||
本发明提供一种乙交酯的组合提纯方法及所得乙交酯。所述组合提纯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粗乙交酯进行熔融过滤,得到乙交酯熔体;(2)将步骤(1)得到的乙交酯熔体经有机溶剂洗涤得到乙交酯晶体;(3)将步骤(2)得到的乙交酯晶体进行熔融结晶得到精制的乙交酯。本发明通过一种熔体过滤、洗涤和熔融结晶组合提纯方法可以减少溶剂的使用量并以较高的收率、较低的能耗精制乙交酯,制得的精制乙交酯纯度可达99.7%以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乙交酯提纯领域,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乙交酯的组合提纯方法及所得乙交酯。
背景技术
PGA(聚乙交酯)类手术缝合线是合成可吸收缝合线中一种性能优异的产品。通过乙醇酸的环状二聚体(乙交酯)的开环聚合获得的聚乙醇酸由于其优异的降解性能以及与人体组织的无与伦比的相容性而被认为是医疗行业的理想选择。虽然可吸收高分子材料并不只有聚乙醇酸这一种,但是由于聚乙醇酸在人体组织内的优异表现,使得这一材料具有了不可替代性。
为了获得用于缝合线的聚乙交酯,乙交酯通常与一种用作引发剂的醇类和一种用作催化剂的金属化合物(如锡的化合物)混合加热以进行开环聚合,美国专利US3442871公开的聚合乙交酯的方法对这一过程进行了详细描述。普遍认为制备PGA的乙交酯必须具有高的化学纯度,因为乙交酯中的游离乙醇酸、游离水、乙醇酸低聚物等微量杂质会对聚合反应产生不利影响,使得聚合得到的聚乙交酯特性粘度偏小。
目前,国内外最成熟和应用最多的乙交酯的合成法主要是以乙醇酸为原料的缩聚-解聚法,CN105272958A公开了一种乙交酯的制备方法,该方法是一个使用缩聚-解聚法制备粗乙交酯的例子。解聚反应所得的粗乙交酯中通常包含了水、乙醇酸、乙醇酸低聚物(分子量低于500g/mol)、聚乙醇酸(分子量高于500g/mol)等各种杂质,此外,解聚副反应产生的碳质中间体和重质化颗粒也可能随气相进入到冷凝的粗乙交酯中。通常重复使用一种提纯手段或者组合多种提纯手段以充分除去上述各种杂质。
已见报道的精制方法有采用各种不同的溶剂,通过多次重结晶来进行,例如,US4727163A中实施例3采用乙酸乙酯精制乙醇酸低聚物解聚得到的粗乙交酯,两次重结晶仅能以59.4%的收率将粗乙交酯纯度提纯至90%。
现有技术中也存在重结晶-醇洗耦联精制乙交酯的方案,如专利CN107868075A公开了乙交酯的精制方法,通过采用降温重结晶和不良溶剂混合洗涤后过滤、干燥的方案提纯粗乙交酯,该方法使用醇类作为洗涤溶剂,醇类对乙交酯的溶解能力明显低于乙酸乙酯等良溶剂,使得单程精制收率提高。但该方法存在不良溶剂混合洗涤过程中主要除去乙交酯晶体颗粒表面吸附的杂质而几乎无法除去晶体内包埋的杂质晶核的问题,造成了洗涤对杂质提纯效果不如重结晶,乙交酯纯度达到99.5%后难以进一步提纯,此外,提纯中溶剂的使用量仍然很大,溶剂回用难度较高。
熔融结晶是利用被分离物质各组分或各关键组分之间熔点的不同,通过调节能量的传输控制传质,使混合物在熔融态下高熔点组分结晶析出以达到提纯的方法。熔融结晶包括结晶和发汗两个过程,不需要外加溶剂,尤其使用于热敏性物系,可避免精馏过程中的碳化、结焦和聚合等现象。然而,熔融结晶通常在原料纯度相对较高的条件下使用,若原料纯度不足,母液和发汗残液的纯度更低,回用和套用将变得十分困难,不利于得到较高的综合提纯收率。此外,单一的熔融结晶无法分离粗乙交酯中熔点高于乙交酯的杂质,如聚乙醇酸(分子量高于500g/mol)和其它各类在乙交酯熔体中以固体颗粒形式存在的杂质。解聚得到的粗乙交酯中杂质种类多、含量高,需要首先使用其它手段提纯乙交酯,再使用熔融解聚的方法制备高纯乙交酯。
CN107304196A公开了一种减压蒸馏-熔融结晶耦合精制乙交酯的方法,使用两种提纯手段的耦联可有效分离熔点高于乙交酯的杂质并且可以减少精馏的次数,使得碳化、结焦和聚合等现象减轻,但无法避免这些现象的产生,并且减压精馏需要在高温高真空状态下进行,具有较高的能耗。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96086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