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移动式污泥深度减量化装置及其作业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972966.1 | 申请日: | 2021-08-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7291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10 |
发明(设计)人: | 邵春岩;赵岩;王坚;陈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阳环境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2F11/122 | 分类号: | C02F11/122;C02F11/127;C02F11/148;C02F11/15;B01D53/86;B01D53/32;B01D53/04;B01D53/00 |
代理公司: | 沈阳科威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1101 | 代理人: | 王勇 |
地址: | 110169 辽宁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移动式 污泥 深度 量化 装置 及其 作业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移动式污泥深度减量化装置及其作业方法,它是由运输车辆、集装箱、第一水力旋流器、第一底流缓冲罐、超声波振荡槽、调质罐、PAC加药罐、PAM加药罐、第二水力旋流器、第二底流缓冲罐、隔膜式板框压滤机、滤液缓冲槽、卸泥斗、螺旋输送机、液压站、压榨水箱、空气压缩机、PLC控制柜、车载发电机、废气净化设备、引风机组成。根据集约建设、共享治污的理念,以流动作业的方式实现了给水厂污泥的原位深度减量化目标,同时使异味气体得到净化处理,全面消除了作业过程的二次污染风险。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态环境保护技术领域,涉及对给水厂等单位所产生污泥的原位调质和深度脱水预处理,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移动式污泥深度减量化装置及其作业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城市人口密度和规模不断增加,各地给水厂数量不断增多,导致给水厂所产生的污泥量与日俱增。给水厂污泥主要来自沉淀池排泥和滤池反冲洗过程,包括藻类、泥沙、腐殖质、溶解状胶质、粘土、悬浮胶体、微生物以及残余净水药剂等多种成分,污泥随排泥水排放,一旦处理不善,可能引起二次污染,甚至严重危害自然水体生态,威胁供水安全。《城镇给水排水技术规范》(GB 50788-2012)明确提出,城镇水厂产生的泥浆应进行处理并合理处置。然而,长期以来国内给水厂“重水轻泥”现象普遍,水厂对泥水的排放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且排泥水处理技术和方法并不规范,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解决方法。
目前,国内给水厂应用最广泛的排泥水处理工艺,采用“污泥浓缩+离心脱水+泥饼外运填埋”的技术路线,脱水后的污泥含水率为 80%左右,无法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 混合填埋用泥质》(GB /T 23485-2009)标准中污泥含水率<60%的要求。对于一些与污水厂距离较近的给水厂,则往往将排泥水直接排入地下污水管网,与其它生活、生产污水一同进入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经济上需要承担一笔排污费用。然而,未经处理的排泥水中悬浮污染物含量很高,容易对处理负荷造成冲击,同时日积月累容易引起排水管道堵塞,此外污水处理厂对泥水排放时间、排放量均有所限制。还有一些建设在天然水域附近的给水厂,将排泥水直接排入自然水体中,未处理的排泥水容易造成多方面的危害:排泥水中的有机污染物会直接造成水体污染;大量的铝盐絮凝剂会对水生生物和底栖生物构成危害,污泥的沉积作用会造成水体中某些鱼类食物的短缺,影响鱼卵的成活率,最终破坏水体生态平衡;排泥水中的泥沙、悬浮物进入水体后造成泥沙淤积、河床抬高等水力条件的变化,影响河道的防洪排涝能力。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大多数给水厂的污泥并没有得到高效规范的处理处置。对于配有排泥水处理工艺的给水厂,脱水后污泥的含水率仍然偏高,造成污泥外委运输、处置的数量和成本大幅增加,且很难满足卫生填埋的进场含水率要求;对于将污泥直接排入污水管网或自然水体的给水厂,则处置方式存在明显的环境风险,不符合相关标准规范的要求,亟待提升和改进。从降低外委运输、处置费用和削弱污染物扩散迁移能力两个方面考虑,给水厂污泥应在场内进行规范的深度脱水预处理,以达到减量化和无害化的目的。
然而,对于数量众多的中小型给水厂,建设专门的污泥深度脱水车间将产生数额巨大的一次性投资,并且增加了企业的运行成本,此外还需配备专门的操作和管理人员,进一步增加了企业的管理成本。
因此,在我国大力推进“无废城市”和“无废社会”建设的新背景下,按照固体废物环境管理要求,根据集约建设、共享治污的理念,构建一种新的给水厂污泥规范化和集约化深度脱水处理模式,并创造和开发相应的装置、设备,不仅能够为消除给水厂污泥环境风险隐患,减轻相关部门的监管压力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更是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资源全面节约的必然要求,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阳环境科学研究院,未经沈阳环境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97296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