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铜套的设计方法及铜套在审
申请号: | 202110977768.4 | 申请日: | 2021-08-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8847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23 |
发明(设计)人: | 孟萌;宋佳庆;卢全武;易必文;刘诗雨;时会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珠海格力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17 | 分类号: | G06F30/17;B29C45/64;G06F119/08;G06F119/14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刘鑫 |
地址: | 519015 广东省珠海市九洲大道中***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铜套 设计 方法 | ||
1.一种铜套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铜套用于套设在销轴上,所述铜套和所述销轴之间通过润滑剂润滑;所述铜套的设计方法包括:
根据所述销轴的直径d1确定所述铜套的内径d;其中,d=d1;
根据所述销轴的直径上偏差、所述铜套和所述销轴之间的油膜厚度确定所述铜套的内径上差偏;其中,所述铜套的内径上差偏等于所述销轴的直径上偏差和所述油膜厚度之和;
根据所述销轴的直径下偏差、所述油膜厚度确定所述铜套的内径下偏差;其中,所述铜套的内径下差偏等于所述销轴的直径下偏差和所述油膜厚度之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铜套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铜套和所述销轴之间通过润滑脂润滑;所述铜套和所述销轴之间的油膜厚度确定的方法包括:
根据所述润滑脂的膜厚比λ和所述铜套的表面粗糙度Ra计算出所述油膜厚度hmin;其中,所述润滑脂的膜厚比λ的选取范围为0.2<λ<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铜套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铜套的设计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铜套的内径d和所述铜套的宽径比a确定所述铜套的宽度B;其中,a=B/d,且a的取值范围为0.3至1.5;所述铜套的宽度B为所述铜套沿其轴向方向上的宽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铜套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铜套的设计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铜套的平均压强p确定所述铜套的主体材料;其中,所述铜套的主体材料的许用承载压力[p]大于或等于所述铜套的平均压强p。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铜套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铜套的平均压强p的确定方法包括:
根据所述铜套的受力F、所述铜套的内径d和所述铜套的宽度B计算出所述平均压强p;其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铜套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连杆和动模板之间通过所述销轴和所述铜套铰接,所述第一连杆套设在所述铜套上,所述销轴与所述动模板连接;所述第一连杆远离所述铜套的一端与第二连杆的第一端铰接,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二端与调模板铰接;所述第二连杆与第三连杆的第一端铰接,所述第三连杆的第二端与十字头铰接,所述十字头由驱动组件驱动沿朝向或远离所述动模板的方向移动;所述铜套的受力F的确定方法包括:
根据计算公式计算Fc1;其中,Fc1为所述十字头与所述第三连杆连接铰孔点受力;为所述动模板合模状态下的第三连杆与水平线的夹角;F0为驱动组件推力;
根据计算公式计算Ff1;其中,Ff1为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动模板连接铰孔点受力,hd为所述调模板与所述第二连杆连接铰孔点到所述第三连杆的距离;hf为所述调模板与所述第二连杆连接铰孔点到所述第一连杆的距离;
根据计算公式计算F;其中,β为所述动模板在开模状态和合模状态之间转换过程中的所述第一连杆的转角。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铜套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根据所述铜套的平均压强p确定所述铜套的主体材料之后,所述铜套的设计方法还包括:
向所述铜套的主体材料中加入高纯石墨,以使所述铜套由所述主体材料和所述高纯石墨共同制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珠海格力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珠海格力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977768.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