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大数据分析和需求响应的电力调度方法及其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110978631.0 | 申请日: | 2021-08-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2236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26 |
发明(设计)人: | 杨旭虹;王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通华豪巨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3/00 | 分类号: | H02J3/00;G06Q10/06;G06Q50/06 |
代理公司: | 郑州芝麻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73 | 代理人: | 张丹丹 |
地址: | 226212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数据 分析 需求 响应 电力 调度 方法 及其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大数据电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需求响应的电力调度方法及其系统。该方法包括:通过用电区域中每个节点的耗电压力数据获取用电区域的风险程度,通过定位每个用电区域的风险程度选择调控备用节点的闭合方案,同时结合用户的需求总耗电量获取多种电力调度备选方案,通过电力调度前后的风险程度差异信息和历史需求响应用户的贡献力度判断每种电力调度备选方案的合理性并选择合理性最大的电力调度备选方案作为最优电力调度方案。本发明实现了发布响应邀约时通过最优电力调度方案及时进行电力调度,合理分配节约出来的电力资源并缓解电网运行压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大数据电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需求响应的电力调度方法及其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用电需求逐渐增大,用电需求复杂多样,电网承载的用电压力也越来也大,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风险也在增加,因此电网往往需要及时的对电力进行合理的调度来使电网保持正常稳定的运行,增加电网可靠性。
当前节能减排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国家和政府也积极鼓励节能减排,主张和号召相关用户减少用电,错开用电高峰,减少排放,节约电力资源,政府或相关部门通过在平台上发布响应邀约,号召用户节能减排,节约用电,减少电网负荷,维持电网稳定。
现有电力调度方法通过采集发电商的发电量、用户削减负荷和能源处理数据构建调度模型进行电力调度,存在无法合理运用节约资源调度实现用电区域合理分配的缺陷。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大数据分析和需求响应的电力调度方法及其系统,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具体如下: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大数据分析和需求响应的电力调度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根据用电区域在需求响应前的第一风险程度和需求总耗电量调控备用节点,获得在需求响应后的多种电力调度备选方案;所述第一风险程度是在需求响应前根据所述用电区域中节点的耗电压力所获得的风险程度;
预测每个所述电力调度备选方案中每个所述用电区域的第二风险程度;根据所述第一风险程度与所述第二风险程度获取每个所述用电区域的差异信息,通过所述差异信息和历史需求响应用户的贡献力度获取每种所述电力调度备选方案的合理性;所述合理性与所述差异信息呈正相关;所述贡献力度为所述用电区域中所有需求响应用户节省的总电量与所述用电区域在需求响应前的总耗电量的比值;
选择所述合理性最大的所述电力调度备选方案作为最优电力调度方案。
进一步,所述节点的耗电压力为所述用电区域内节点的注入功率与节点的最大注入功率的比值。
进一步,根据所述用电区域中节点的耗电压力获得所述用电区域的第一风险程度的获取步骤包括:
在需求响应前,获取在断开所述节点后的剩余节点的耗电压力的集合;
根据所述用电区域中所述节点的耗电压力和所述集合中过载节点的耗电压力得到所述用电区域的第一风险程度。
进一步,通过所述差异信息和历史需求响应用户的贡献力度获取每种所述电力调度备选方案的合理性的步骤包括:
获取所述用电区域的风险注意力;所述风险注意力为所述用电区域的第一风险程度与所有用电区域的第一风险程度的比值;
根据所述差异信息和所述贡献力度以及所述风险注意力获得每种所述电力调度备选方案的合理性。
进一步,用电区域中所有需求响应用户节省的总电量的获取步骤包括:
获取所述用电区域中每个用户的需求响应概率与需求响应用户节省的电量;所述需求响应概率为所述需求响应用户响应的次数与发布响应次数的比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通华豪巨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南通华豪巨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97863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