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全极耳钢壳圆柱电池的开口化成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980938.4 | 申请日: | 2021-08-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45664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09 |
发明(设计)人: | 安敏俊;薄晋科;姚登云;张良;宫颂;曹仕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中比动力电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058 | 分类号: | H01M10/058;H01M10/04;H01M10/0525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钱云 |
地址: | 116450 辽宁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全极耳钢壳 圆柱 电池 开口 化成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全极耳钢壳圆柱电池的开口化成方法,所述开口化成方法包括:在全极耳钢壳圆柱电池注液量达到总注液量的80%‑85%后,依次进行开口化成和老化,所述老化结束后进行剩余注液量注液,封口。本发明通过在注液量为总注液量的80%‑85%时,以特定条件进行开口化成,然后进行老化、剩余注液量注液、封口,可以有效排除化成过程中产生的气体,且化成过程不复杂,也不会存在密封不到位、电解液易溅出等安全隐患,所得电池循环效果优于常规的封口化成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全极耳钢壳圆柱电池的开口化成方法。
背景技术
全极耳钢壳圆柱电池由于具有倍率性能好,成本低,安全性能好等优势在市场上很流行。
目前,全极耳钢壳圆柱电池的普遍制作工艺为注液-封口-陈化-化成-老化-分容,但是,该工艺存在一定缺陷,即在化成过程中电池内部会产生气体无法排除,届时化成时产生的气体留在全极耳钢壳圆柱电池内部,随着循环的进行,电池内部的气体越来越多,正极极片、负极极片和隔膜三者的距离会越来越远,出现循环跳水的现象。
CN104009256A公开了一种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开口化成方法,通过在电池盖帽上加装一个具有弹性的防腐蚀的橡胶密封体,在化成时,在橡胶密封体上插一导通管,化成时产生的气体就会从导通管中排出,化成结束后,用钢珠将橡胶密封体的上部给密封住。该方法虽然能将电池化成过程中产生的气体从针管中排出,但是需要事先在盖帽上设置贯穿盖板和防爆片的贯穿孔用于安放橡胶密封体,并且最后还需用钢珠将橡胶密封体的上部给密封住,工序较为繁琐,而且一旦密封不到位还会产生新的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全极耳钢壳圆柱电池的开口化成方法,简单有效地解决全极耳钢壳圆柱电池在闭口化成过程中的产气问题。
本发明提供一种全极耳钢壳圆柱电池的开口化成方法,包括:在全极耳钢壳圆柱电池注液量达到总注液量的80%-85%后,依次进行开口化成和老化,所述老化结束后进行剩余注液量注液,封口。
目前普遍采用的封口化成方法会造成化成时产生的气体无法排除,影响电池循环性能,而现有技术提出的开口化成方法也存在工序繁琐、安全隐患等缺陷。本发明研究发现,在注液量为总注液量的80%-85%时,以特定条件进行开口化成,然后进行老化、剩余注液量注液、封口,可以有效排除化成过程中产生的气体,且化成过程不复杂,也不会存在密封不到位、电解液易溅出等安全隐患,所得电池循环效果优于常规的封口化成方法。
进一步地,所述开口化成过程为:在温度25±2℃,真空度为-0.1至-0.085Mpa的条件下,以0.015-0.02C恒流充电2小时,再以0.15-0.2C恒流充电1小时,共充30±5%的电量。
发明人在开口化成的前提下,尝试了不同的化成条件,最终发现在上述化成条件下,能取得较好的化成结果,将电池内的活性物质激活,改善电池的充放电循环性能。
进一步地,进行所述开口化成前,采用一保护套盖住电池敞口并使极耳伸出,后将伸出的极耳弯折,所述保护套为PE材质且顶面设有一尺寸大于所述极耳的缝隙。
本发明利用一保护套在开口化成前进行上述操作,既可以使化成过程中产生的气体从保护套缝隙中排出,又便于化成过程中连接极耳进行充放电,而且化成结束后直接移走保护套,焊接上盖帽即可,省略“事先在盖帽上设置贯穿盖板和防爆片的贯穿孔用于安放橡胶密封体,并且最后还需用钢珠将橡胶密封体的上部给密封住”等繁琐且有安全隐患的操作。
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全极耳钢壳圆柱电池的开口化成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化成前预处理:对全极耳钢壳圆柱电池进行注液,注液量为总注液量的80%-85%,注液后进行常温陈化,浸润极片并稳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中比动力电池有限公司,未经大连中比动力电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98093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