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前置后驱的氢能汽车整车架构和氢能汽车在审
申请号: | 202111016026.1 | 申请日: | 2021-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5049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16 |
发明(设计)人: | 谭元文;郝义国;沈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格罗夫氢能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K15/07 | 分类号: | B60K15/07;B60K15/063;B62D21/02;B62D21/09 |
代理公司: | 武汉知产时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238 | 代理人: | 魏波 |
地址: | 430000 湖北省武汉***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前置 汽车 整车 架构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前置后驱的氢能汽车整车架构和氢能汽车,前置后驱的氢能汽车整车架构包括整车平台、氢瓶框架、氢能发动机和驱动系统,氢瓶框架,固定于整车平台的地板底部,氢瓶框架上用于固定氢瓶组;氢能发动机固定于整车平台前部,位于氢瓶框架前方;驱动系统固定于整车平台后部,位于氢瓶框架后方。本发明提出的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整车采用前置后驱形式,前后轴荷分配合理。氢瓶组布置在地板以下区域,氢瓶远离车辆前后端,车辆在前后向发生碰撞时,冲击力不会传递到氢瓶框架上,同时可有大量溃缩空间保护氢瓶组不受损坏,提高安全性能。地板以下空间全部用于储氢,可提高车辆空间利用率,从而实现车辆超长续航。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氢能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前置后驱的氢能汽车整车架构和氢能汽车。
背景技术
目前氢能汽车大都是在燃油车辆平台基础上做调整,集成布置形式存在诸多弊端,有的汽车车载三支氢瓶,分别布置在中通道区域、后排座椅下和后桥后区域,这样至少会带来以下几方面弊端:
1、汽车Y向空间不足,中通道向车内凸出较高且宽度较大,使得Y向空间偏小,后排只能乘坐2人;
2、乘车人员头部上方的空间不足,后排座椅下布置氢瓶,导致后座椅Z向抬高,使得后排乘车人员头部空间有局限;
3、安全性差,后桥后部区域布置的氢瓶离车辆后端部空间较小,在发生碰撞时容易伤及氢瓶,带来安全隐患;
4、装备落后,舒适性差,后悬架采用扭力梁式非独立悬架,该级别其他车型基本都采用的是独立悬架。
因此氢能汽车急需正向开发,根据氢能汽车的特点做整车架构。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前置后驱的氢能汽车整车架构和氢能汽车。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前置后驱的氢能汽车整车架构,包括:
整车平台;
氢瓶框架,固定于所述整车平台的地板底部,所述氢瓶框架上用于固定氢瓶组;
氢能发动机,固定于所述整车平台前部,位于所述氢瓶框架前方;
驱动系统,固定于所述整车平台后部,位于所述氢瓶框架后方。
进一步地,所述整车平台包括机舱纵梁、行李箱边梁与车身纵梁,所述地板固定于所述车身纵梁上,所述机舱纵梁和所述行李箱边梁分别与所述车身纵梁两端通过连接铸件连接,所述连接铸件呈弧形设置,一端与所述机舱纵梁或所述行李箱边梁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车身纵梁固定连接,所述连接铸件的中部朝向所述地板中部凸出。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铸件靠近所述车身纵梁的一端弯折形成第一弯折部,所述第一弯折部与所述车身纵梁呈并行设置且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车身纵梁与所述第一弯折部的连接方式为铆接。
进一步地,所述车身纵梁靠近所述机舱纵梁或所述行李箱边梁的一端弯折形成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二弯折部与所述机舱纵梁或所述行李箱边梁呈并行设置且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弯折部端部设有插接槽,所述机舱纵梁或所述行李箱边梁插接于所述插接槽内。
进一步地,所述机舱纵梁或所述行李箱边梁与所述第二弯折部的连接方式均为铆接和胶接。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铸件上设有呈网格状设置的加强筋。
进一步地,位于所述车身纵梁前侧或后侧的两个所述连接铸件之间通过连接杆固定连接。
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氢能汽车,包括如上所述的前置后驱的氢能汽车整车架构。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格罗夫氢能汽车有限公司,未经武汉格罗夫氢能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01602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带有负离子释放功能的浸渍纸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焦炉煤气脱硫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