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以收获木薯茎叶为主的栽培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1025546.9 | 申请日: | 2021-09-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7533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14 |
发明(设计)人: | 杨龙;罗春芳;饶萍;雷跃;谢恩俊;欧珍贵;罗亚红;付瑜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省亚热带作物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G22/25 | 分类号: | A01G22/25;A01C21/00 |
代理公司: | 重庆金橙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73 | 代理人: | 李梅 |
地址: | 562400 贵***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收获 木薯 为主 栽培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木薯栽培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以收获木薯茎叶为主的栽培方法,包括:土地的选择;土地的预处理;种茎的选择与处理;种植;种植管理;木薯茎叶收获;追肥;留种;木薯茎叶处理。相较传统木薯植收获块根方式,本发明提供的木薯栽培方法,通过木薯留宿根种植、循环收获茎叶为主创新性提出木薯作为饲草的种植方法。本发明的种植方法种植的木薯生物量大,且营养物质含量丰富;充分发挥了木薯的生产潜力,能够实现整个冬春季饲料有效供给;缓解了旱坡地采挖木薯费时费工,易造成水土流失,山区种茎保存难,集中收获时木薯块根利用效率低,有效解决了传统木薯收获块根经济效益不显著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木薯栽培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以收获木薯茎叶为主的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木薯耐旱耐贫瘠,抗逆性强,粗生易长,在较少的投入和粗放管理的条件下,非常容易获得高产,每公顷产鲜薯37~45t,干物率在40%,是许多热带亚热带地区作为解决粮食安全和发展初级经济的首选作物之一。木薯为多年生灌木,生产上以收获块根为主,当年种植当年收获,分为食用型、工业型和饲用型,其嫩茎叶也是植物蛋白质饲料重要的来源,一般在收获块根的同时产鲜叶15~20t/hm2,叶片中含粗蛋白质7~9%。传统木薯主产区主要分布在广西、广东、海南、云南等华南地区的平地和坝地,随着近年来木薯受比较利益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木薯种植业逐渐向偏远山区转移。贵州省适宜木薯种植面积约190.0万亩,大多数土地为旱坡地,同时贵州在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同时,对优质牧草需求旺盛,而木薯在国家木薯产业技术体系及相关科研院所培育很多饲用木薯专用品种,因此对贵州为代表的木薯种植新区在没有木薯加工企业,利用木薯的生物学特性可以考虑以收获茎叶为主提供优良饲草料的栽培模式。一方面木薯为多年生灌木,配合有效的管理方式能够保障周年收获茎叶;另一方面在旱坡地种植,不收获块根,可以达到保水固土,防止水土流失,生态效益显著。
目前,李开棉等对饲用型木薯进行筛选进行研究,通过刈割可以提高木薯嫩茎叶和粗蛋白的产量,同时可增强植株的抗倒伏能力;黄洁等对我国木薯周年种植与收获进行了探讨,主要围绕以早中晚熟木薯品种以提高鲜薯单产和淀粉含量的周年栽培方式以解决延长加工期的对策;毛艳玲发明了一种两年生长期的木薯种植方法,以疏种疏行的栽培措施以提高木薯产量和淀粉含量为目的;申章佑等人发明了一种提高木薯产量和质量的种植方法,主要以利于机械化操作、省工省力、间套作等方式提高木薯产量和质量。以上相关研究及专利为周年刈割木薯茎叶的栽培提供了技术支撑,但是以上结果都是基于木薯主产区平地或坝地得出的,考虑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并不适宜偏远山区旱坡地栽培种植。因此,有必要发明一种适宜旱坡地以收获木薯茎叶为主的栽培方法,以达到扩大木薯生产区域、省工省时,简便易操作,节约成本及保持生态效益的目的。
虽然现有木薯种植方法能够促进木薯高产和提高质量,但对偏远山区种植土地环境要求苛刻,收获木薯翻耕土地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同时人工种植效率低下、成本高,不适用于坡地木薯种植。木薯在生产上主要一年种植收获块根为主,以茎叶的栽培较少,利用率不高。贵州山区受气候条件、耕作制度等影响,木薯茎叶循环收获技术尚不成熟,因此需要在现有木薯种植的基础上进行升级和改造,研发出一种适用于贵州山区以茎叶为主的循环收获栽培方法尤为重要。
通过上述分析,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及缺陷为:
(1)现有木薯种植方法都是基于木薯主产区平地或坝地得出的,考虑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并不适宜偏远山区旱坡地栽培种植。
(2)现有木薯种植方法对偏远山区种植土地环境要求苛刻,收获木薯翻耕土地容易造成水土流失,人工种植效率低下、成本高,不适用于坡地木薯种植。
(3)现有木薯在生产上以一年种植收获块根为主,以茎叶的栽培较少,利用率不高,经济效益不显著,且贵州山区的木薯茎叶循环收获技术尚不成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省亚热带作物研究所,未经贵州省亚热带作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02554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