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桩柱连接精准定位结构及施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1031468.3 | 申请日: | 2021-09-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0539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30 |
发明(设计)人: | 李敏;王永刚;王海波;黄磊磊;丛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13/04 | 分类号: | E02D13/04;E02D13/00;E02D27/4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建联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004 | 代理人: | 周娓娓;晁璐松 |
地址: | 100070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连接 精准 定位 结构 施工 方法 | ||
1.一种桩柱连接精准定位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精准定位结构包含钢立柱(1)、连接于钢立柱(1)下方的钻孔桩(18)、连接于地面上的支承平台(8)、连接于支承平台(8)上且与钢立柱(1)可拆卸连接的承重臂(9)、连接于支承平台(8)上的控制架(3)、连接于控制架(3)和钢立柱(1)水平向之间的第一千斤顶(4)、连接于钢立柱(1)上的托架(2)、连接于钢立柱(1)地面下方且位于钢立柱(1)外周的护筒(5)、连接于护筒(5)与钢立柱(1)之间的第二千斤顶(6)、连接第一千斤顶(4)和第二千斤顶(6)且位于地面上的调垂控制仪(11),以及连接于钢立柱(1)外侧的测斜管(7)以及连接测斜管(7)且位于地面上的测斜仪(10);
所述控制架(3)包含呈方形布置的控架立杆(31)和连接于控架立杆(31)顶部的控架横杆(32),所述控架立杆(31)高度适应钢立柱(1)安装标高;
所述第一千斤顶(4)可拆卸连接于控架立杆(31)上且在钢立柱(1)环形上间隔对称设置,第一千斤顶(4)水平布置且第一千斤顶(4)外伸部顶接钢立柱(1)外壁;所述第一千斤顶(4)外伸部连接有弧形缓冲垫对应钢立柱(1)外壁连接;
所述第二千斤顶(6)固定端与护筒(5)连接且在钢立柱(1)环形上间隔对称设置,外伸端顶接钢立柱(1)外壁,第二千斤顶(6)外伸部连接有弧形缓冲垫对应钢立柱(1)外壁连接;所述第一千斤顶(4)和第二千斤顶(6)均与调垂控制仪(11)并联连接;
所述钢立柱(1)顶端设置有耳板、中上部设置有托架(2)、中下部还设置有钢筋笼吊耳(15);所述钢立柱(1)上耳板通过吊绳(14)与吊车(13)连接或通过调节拉杆(12)与控制架(3)可拆卸连接,托架(2)搭接于控制架(3)顶部,钢筋笼吊耳(15)与待浇筑预制钢筋笼(16)通过吊筋(17)可拆卸连接;
应用桩柱连接精准定位结构的施工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一、施工前,对施工场地进行清理和整平并设计支承平台(8)且坡度不超过1%,场地硬化后钢立柱(1)安装前,先测量定位,确定钢立柱(1)的平面位置,然后在场地上弹出十字线,待成孔后,清理泥浆,并重新复核十字轴线,确保钢立柱(1)定位准确;
步骤二、根据成孔精度要求和调垂需要,定制护筒(5),护筒(5)直径比钻孔桩(18)直径大不少于20cm; 加工制作控制架(3),待钻孔桩(18)成孔下放钢筋笼(16)以后,重新测设出控制架(3)的位置,中心误差控制在5mm以内;根据定位安装控制架(3),在控制架(3)下部的支承平台(8)上测放出钢立柱(1)就位中心线,并在相应位置进行标识,确保其定位必须正确;
其中控制架(3)上部与钢立柱(1)托架(2)支撑连接,下部可拆卸连接有至少4个第一千斤顶(4),用于钢立柱(1)轴心对中调节和钢立柱(1)固定,调垂过程中作为支点;此外,在护筒(5)中设有至少4个第二千斤顶(6),用于钢立柱(1)垂直度调节,调垂过程中作为力的作用点;待控制架(3)就位以后,根据测量的数据确定钢立柱(1)标高,在钢立柱(1)对应标高位置上焊接托架(2),钢立柱(1)通过调节标高的托架(2)搭设在控制架(3)上部,此外,平台下部还设置有短钢筋,以便钢立柱(1)倾角的调节;
步骤三、在钢立柱(1)的侧面设置测斜管(7),布置时使测斜管(7)钢立柱中心(19)标志线固定在钢立柱(1)外侧;其中,测斜管(7)安装在钢立柱(1)外壁,测斜管(7)中间略有弯曲对测量结果没有影响;安装好以后,检查测斜管(7)、钢立柱(1)之间的圆心偏差(Xs3,Ys3),X s3、Ys3均≤3mm为合格;
步骤四、现场施工时,机械就位开挖成孔,开孔前在护筒(5)上拉十字线,确保钻头中心位置与十字线中心位置保持一致,成孔过程中要低挡匀速钻进;移开成孔机械,再次修整孔口场地,确保孔口设施和钢立柱(1)安装后不下沉;安放或浇筑支承平台(8),且支承平台(8)内部设置有圆形孔对应安装钢立柱(1),在支承平台(8)上安装控制架(3);
调整控制架(3)中控架立杆(31)的高度、使得控架立杆(31)水平设置并与支承平台(8)固定连接;支承平台(8)和调直架时应保证居中,保证护筒(5)中心线、支承平台(8)中心、控制架(3)中心、桩位中心四心归一;
下放钢立柱(1)与钢筋笼(16)至第一千斤顶(4)处,放置第一千斤顶(4),再下放到钢筋笼吊筋(17)位置,将钢筋笼吊筋(17)固定在孔口钢筋混凝土底座板上,依次安装第二千斤顶(6),继续下放至设计标高;
通过吊车(13)吊钩转向、人工配合和控制架(3)上第一千斤顶(4)对工具柱的水平位置进行调节对中,过程中要用全站仪进行复核,确保工具柱中心与桩位中心一致,并用水准仪或水平靠尺对工具柱槽钢扁担进行复测,保证槽钢扁担四个角水平,再用千斤顶限位固定;
分别从2个方向安放测斜仪(10)测取工具柱的倾斜度,根据测得的数据确定调整方向并通过第一千斤顶(4)调整工具柱的位置,直至工具柱的垂直度满足设计要求,再次固定第一千斤顶(4),并把工具柱与控制架(3)进行至少三个方向的刚性固定;
步骤五、钢立柱(1)吊装就位后,进行钢立柱(1)的轴线和垂直度校核;在进行作业步骤前,先在支承平台(8)孔口上方弹出钢立柱中心(19)十字交叉线;确保支承平台(8)十字中心线与桩孔定位的设计中心(20)和底部导向器中心点重合,且误差不得超过1mm,采用激光铅垂仪使下部导向器中心点与孔口顶部十字重点两点重合,然后在支承平台(8)上标注出定位中心线和控制架(3)安装定位线;采用吊车(13)进行钢立柱(1)吊运至桩孔上方后,钢立柱(1)顶部吊绳(14)先不卸掉,防止钢立柱(1)下滑;
其中,当钢筋笼(16)套入钢立柱(1)的长度满足设计要求的长度和标高为止,随后将钢筋笼(16)吊筋(17)悬挂在钢立柱(1)预先设置的钢筋笼吊耳(15)上;通过吊筋(17)悬挂在钢筋笼吊耳(15)上后,启动吊车(13)按设计的标高进行下放整个钢立柱(1);当钢立柱(1)下放过程中钢立柱(1)不能一次性完全准确就位至设计要求的控制标高,通过观察钢立柱(1)下降时钢立柱(1)上的控制标高线和支承平台(8)上的左右位置的控制边线至钢立柱(1)外表面的任意一侧的距离进行检查;此时,利用顶部第一千斤顶(4)和吊车(13)进行缓慢提升钢立柱(1),根据钢立柱(1)柱身上安装的垂直度检测仪检测钢立柱(1)的垂直度情况,同时启动调垂控制仪(11),进行调整钢立柱(1)顶部和底部的方向;
根据钢立柱(1)长且锚入钢筋笼(16)内的长度长的特点,采用先放入钢筋笼(16)后,待钢筋笼(16)顶部与桩孔顶部平齐后,再把钢立柱(1)吊装就位,对准桩孔中心先行插入一段,插入长度按设计要求设置,钢立柱(1)插入钢筋笼(16)内2000mm后,利用吊车(13)臂上的附钩进行孔内钢筋笼(16)二次回提升套入垂直于孔内的钢立柱(1)外侧的施工方法;
步骤六、垂直控制调整时,垂直控制系统采用测斜管(7)测量钢立柱(1)垂直度,通过控制架(3)上第一千斤顶(4)对钢立柱(1)施加侧向推力,从而改变钢立柱(1)的倾斜角,使钢立柱(1)垂直度达到要求;
当钢立柱(1)标高、垂直度校正符合要求时,进行钢立柱(1)顶部固定,钢立柱(1)的固定利用支承平台(8)预埋的钢板和与钢立柱(1)预先连接的承重臂(9)固定连接,保证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控制钢立柱(1)上浮和左右移动;浇筑混凝土后控制架(3)和对应定位结构拆除,保留承重臂(9),同时在浇筑施工过程中顶部控制架(3)紧紧固定住钢立柱(1)顶端,保证钢立柱(1)在进行混凝土浇筑施工过程不发生变形;
钢立柱(1)对中以后,将垂直度监控探头放入测斜管(7)内,探头通过电缆沿PVC管内的十字槽滑入管内,分两个轴向,每0.5米采集至少一个数据,绘制出垂直度初始曲线;而后,再次将垂直度监控探头放入测斜管(7)内,实时监控,根据初始曲线判断出钢立柱(1)偏移量,调整第一千斤顶(4)和/或第二千斤顶(6)进行调校,直至垂直度满足设计要求,并用第一千斤顶(4)和第二千斤顶(6)将钢立柱(1)固定;
在钢立柱(1)上部还设有导向柱,控制架(3)与导向柱用调节拉杆(12)连接,当第一千斤顶(4)和第二千斤顶(6)无法调节或调节作用不大时,采用调节拉杆(12)联合千斤顶调节垂直度,直至符合要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031468.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直线轴承管件自动定位切割装置及方法
- 下一篇:一种受电弓下沉平台包覆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