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金露梅发酵茶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038511.9 | 申请日: | 2021-09-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2673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24 |
发明(设计)人: | 李彩霞;马世震;冯海生;宋文珠;许显莉;多杰措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23F3/34 | 分类号: | A23F3/34 |
代理公司: | 成都华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3 | 代理人: | 杜朗宇 |
地址: | 810000 青*** | 国省代码: | 青海;6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金露梅 发酵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茶叶制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金露梅发酵茶的制备方法。具体通过金露梅叶加工和发酵实现。方法简单,成本低廉,有效减少金露梅茶的中药气、增加茶香味,改善口感的同时保留茶叶里的营养成分。其中,总共检测出74中化合物,分为醛类、碳氢化合物、酮类、酯类、酸类、萜类、醇类和其它化合物。氨基酸含量13.88~16.51%,具有良好的营养价值和保健作用;总黄酮含量10.91~12.71%;多酚含量8.9~10.1%;蛋白质含量14.2~16.9%;总灰分含量4.4~4.9%,多糖含量0.96~2.14%,粗纤维含量16.7~18.0%,均符合国家标准。其中,总黄酮远高于其他常见茶叶品种总黄酮含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茶叶制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金露梅发酵茶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金露梅(Potentilla fruticosa L.),又名金老梅、药王茶、金腊梅,为蔷薇科委陵菜属落叶灌木,分布在海拔1000~4500m的之间的草地、林缘及高山灌丛中,生物资源十分丰富。金露梅主要含有黄酮类、三萜类、多糖类鞣质和醌类等活性成分。据报道,金露梅叶可用于清暑热、益脑清心、调经、健胃,花在藏医可用于治赤白带下,茎在蒙医用于治疗消化不良、咳嗽等疾病。此外,研究发现金露梅具有一定抑菌、降血糖、抗心肌缺血作用。因此,金露梅具有较高的医药保健价值和开发价值。民间以金露梅嫩叶代茶叶饮用的历史悠久,但目前与金露梅叶茶相关的研究和开发利用较少。
前期,本申请人采用绿茶工艺制成金露梅茶,其缺点是有明显的中药气,缺少普通茶叶的清香。因此,改变制茶工艺,有效减少金露梅茶的中药气、增加茶香味,改善口感的同时保留茶叶里的营养成分,是制备金露梅茶的重点。
发明内容
基于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主要针对本研究主要探讨利用发酵工艺制作金露梅发酵茶,同时利用外源酶辅助发酵,以增加茶溶出率,提高茶中营养成分,以达到改善金露梅茶口感的目的,为金露梅茶开发提出新的思路。目的是提供一种金露梅发酵茶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保护一种金露梅发酵茶的制备方法,具体步骤包括如下:
步骤1,金露梅叶加工:将采集的色泽嫩绿、无病斑、无虫害的金露梅鲜叶;一部分置于室内,堆渥3~4h,让其自然发酵,然后揉捻和烘干,使含水率达70%,制得金露梅自然发酵茶,称作Ⅰ号茶,备用;另一部分均匀摊放阴凉处,摊放4~6h,中间翻动1次;然后在炒茶锅中炒制,将炒制后的茶叶进行揉捻和烘干,使含水率达70%,制得金露梅炒茶,称作Ⅱ号茶,备用;
步骤2,发酵:取步骤1加工的Ⅰ号茶和Ⅱ号茶,通过发酵材料进行发酵,其中发酵温度28~40℃,发酵时间4~18h,发酵材料添加量1.5~3%。
进一步的,步骤2所述的发酵材料为酵母菌和外源酶,其中,外源酶为食品级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或果胶酶;酵母菌发酵温度28℃,发酵时间4h,添加量1.5%;外源酶发酵温度40℃,发酵时间18h,添加量3%。
相比于现有的技术,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方法简单,成本低廉,有效减少金露梅茶的中药气、增加茶香味,改善口感的同时保留茶叶里的营养成分。其中,总共检测出74中化合物,分为醛类、碳氢化合物、酮类、酯类、酸类、萜类、醇类和其它化合物。品质分析发现:含有动物体必需的7种氨基酸,氨基酸含量13.88~16.51%,具有良好的营养价值和保健作用;总黄酮含量10.91~12.71%;多酚含量8.9~10.1%;蛋白质含量14.2~16.9%;总灰分含量4.4~4.9%,多糖含量0.96~2.14%,粗纤维含量16.7~18.0%,均符合国家标准。其中,总黄酮远高于其他常见茶叶品种总黄酮含量。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03851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