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带孔电工合金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1040615.3 | 申请日: | 2021-09-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95566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23 |
发明(设计)人: | 李亚军;王忠华;刘宜强;蒋小岗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西省钨与稀土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江西省钨与稀土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22F1/12 | 分类号: | B22F1/12;B22F9/04;B22F3/16;B22D19/00;B22F1/05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41000 江西***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工 合金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带孔电工合金的制备方法,涉及电工合金的制备领域。该方法主要解决带孔电工合金熔渗过程中,孔易被熔渗金属熔液堵塞的问题。该方法采用一种不与电工合金组分反应和互溶的封堵物质,封堵压坯或烧结体的孔洞;然后将熔渗金属置于压坯或烧结体的下方或上方,在一定温度下熔渗,得到具有一定精度的带孔电工合金。该方法可取代传统钻孔方式制作带孔电工合金,减少了机加工流程和材料浪费,减少了材料成本和生产成本,同时提高了生产效率,保证了原材料的利用率和产品的成品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熔渗工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带孔电工合金的制备方法。
技术背景
熔渗法是目前制备钨铜、碳化钨铜、银钨和银碳化钨等电工合金材料的常用方法。熔渗法是将纯钨粉(或纯碳化钨粉)或掺入诱导粉末的混合粉末压制成型后,经烧结后,形成内部连通的钨骨架或碳化钨骨架,然后将熔化后的银或铜熔液渗入到骨架中,形成的复合材料。该方法制备的复合材料的相对密度较高、性能较好,热导性能和导电性能优异,是目前制备高性能钨铜、碳化钨铜、银钨和银碳化钨等复合材料的常用方法。熔渗法的一般工艺为:钨粉(或碳化钨粉)+诱导铜粉(或诱导银粉)→成型(模压或等静压)→烧结→渗铜(或渗银)→后处理(机加工或磨抛)。由于电工合金部件常常和铜基柱或其他导电基柱配合装配,根据不同电器配件的结合强度要求,往往在电工合金配件内部设置通孔,以增强和基柱的结合强度和增加导电性能。
在熔渗工艺过程中,如果熔渗铜片或熔渗银片添加量较少时,经熔渗后,电工合金部件能保证完整的通孔,然而内部组织易存在孔隙;当添加的熔渗铜片或熔渗银片等于理论值或大于理论值时,内部组织致密,但由于孔表面张力的作用,通孔易被多余的熔渗液堵塞。现有制备含有通孔电工合金的方法是保证内部组织结构致密,添加稍多的熔渗金属,再经机械加工的方式将孔内多余熔渗金属去除;或者直接做成无孔块体,再经钻孔加工的方式,制备成通孔,如图2所示,电工合金未经造孔工艺所制备的通孔被熔渗金属堵塞。
由于电工合金部件的尺寸较小,机械加工装夹困难或需要专门设备配备不同夹具进行加工,故制备通孔的费用极大,往往高出电工合金部件价格的几倍。另外,由于加工精度和成本之间存在着矛盾,很难保证在较低成本下,产品成品率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提供带孔电工合金的制备方法。该方法不用经过机械加工方式,能够保证在配有足够含量熔渗金属的情况下,既保证材料内部组织致密,又保证孔在熔渗过程中不被堵塞,且具有一定精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按以下步骤进行:
步骤一称量:按重量百分比取5%-40%的铜粉、60%-95%的钨粉或碳化钨粉,
所述铜粉粒度为10-35μm,所述钨粉粒度为3-6μm,所述碳化钨粉粒度为1-3μm,其中,铜粉和钨粉、铜粉和碳化钨粉各自的总重为100%,然后取0.1%-1.5%粒度为0.8-2.0μm的镍粉和110-200ml/kg的乙醇;
或按重量百分比取10%-55%的银粉、45%-90%的钨粉或碳化钨粉,所述银粉粒度为2-4μm,所述钨粉粒度为3-6μm,所述碳化钨粉粒度为1-3μm,银粉和钨粉、银粉和碳化钨粉各自的总重为100%,然后取0.1%-1.5%粒度为0.8-2.0μm的镍粉和110-200ml/kg的乙醇;
步骤二混料:取步骤一中的钨铜混合粉末、碳化钨铜混合粉末、银钨混合粉末或银碳化钨混合粉末的一种,加入步骤一中的镍粉和乙醇,机械混合2-24h,球料比为(2:1)-(10:1);
步骤三干燥:将步骤二中的混合粉末置于鼓风干燥箱中干燥,干燥温度为45-65℃,干燥时间为0.5-2h,然后研磨球筛出,将干燥后的混合粉末过28-65目筛网,即得到干燥的混合粉末;
步骤四压制:结合压坯尺寸,称取步骤三中的混合粉末,置于含有芯杆的模具中压制,以100-300MPa的压制压力成型,即得带孔压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西省钨与稀土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江西省钨与稀土研究院),未经江西省钨与稀土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江西省钨与稀土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04061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超声横波的高强度螺栓剪切应力检测方法
- 下一篇:保密教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