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全管体扩径螺旋焊管的加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063776.4 | 申请日: | 2021-09-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5780562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14 |
发明(设计)人: | 牛辉;席敏敏;余晗;韦奉;茹翔;谭赟;赵红波;田磊;王刚;刘斌;牛爱军;黄晓辉;郭克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宝鸡石油钢管有限责任公司;中油国家石油天然气管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C37/12 | 分类号: | B21C37/12;B21D5/12;B21D39/08;B24B1/00 |
代理公司: | 西安吉顺和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61238 | 代理人: | 王卫 |
地址: | 100007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全管体扩径 螺旋 加工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螺旋焊管制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全管体扩径螺旋焊管的加工方法。一种全管体扩径螺旋焊管的加工方法,通过对钢卷进行拆展与矫平,对焊连接,粗铣及精铣,螺旋焊管成型及预焊,管坯等离子切割,内、外精焊,全管体分段式扩径,管端焊缝修磨,X射线连续检测、水压试验及超声探伤,完成螺旋焊管加工。本发明通过对螺旋焊管进行全管体分段式扩径,可使管体相同位置获得多次扩径,提高扩径后钢管几何尺寸的稳定性,提高整管几何尺寸的一致性,同时降低管材残余应力,提高螺旋焊管产品质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螺旋焊管制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全管体扩径螺旋焊管的加工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管道技术的不断发展,现场施工开始逐步应用管道环向焊缝的半自动、全自动焊接技术。管道施工对螺旋焊管几何尺寸的要求越来越严格,稳定的管径尺寸以及较低的不圆度,不仅可以大幅提高管道环焊对口的效率,同时,低错边量的环焊焊接接头形貌也可提升环焊缝力学性能。
目前,传统螺旋焊管采用管端扩径工艺,仅对钢管端口150mm范围进行扩径,以保证不同钢管管端几何尺寸的一致性,但扩径后管端与管体的几何尺寸会出现一定差异,API标准中允许管端与管体直径的尺寸差异;而管道现场施工时,常会依据实际工况需求将钢管按照所需长度切断后进行对接环焊;对于直缝焊管,由于其采用全管体扩径,钢管全管体尺寸一致性好,对施工影响小;而螺旋焊管,由于其并不采用全管体扩径工艺,管端与管体的尺寸差异会直接影响环焊对接施工的效率与质量。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螺旋焊管采用管端扩径加工工艺后管端留有残余应力,未经扩径的管体部分仍存在一定的椭圆度,会造成管端与管体在几何尺寸上出现一定差异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全管体扩径螺旋焊管的加工方法,通过对螺旋焊管进行分段全管体扩径,提高整管几何尺寸的一致性,同时降低管材残余应力;扩径所产生的形变强化能进一步提升钢管屈服强度,提高螺旋焊管产品质量。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在于:一种全管体扩径螺旋焊管的加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拆卷及矫平;将钢卷放入拆卷机中拆展,并将拆展后的钢带送入矫平机进行矫平;
S2:对焊连接;具体过程为:分别将S1中矫平的钢带的板尾、板头切除,然后依次对钢带的板头、板尾对焊连接,对焊过程中采用气保焊工艺;
S3:粗铣及精铣;采用两组铣边机对矫平处理后的钢带边缘进行加工处理,具体过程为:第一组铣边机用于将钢带边缘铣削整齐,第二组铣边机用于加工钢带的X型内焊坡口、外焊坡口;
S4:螺旋焊管成型及预焊;
采用外控式螺旋成型工艺将S3中处理后钢带经辊压装置后加工成管坯;预焊采用气保焊工艺,气体配比为50%CO2+50%Ar,气体流量为120L/min,焊接电流为550~680A,电压为28.5~28.7V,焊接速度为3m/min;
S5:管坯等离子切割;采用等离子切割将预焊后的管坯切割为10~12m的钢管,对钢管进行清渣;
S6:将S5中处理的钢管在精焊平台上进行内、外精焊,形成螺旋焊管,内、外精焊后对螺旋焊管进行清渣;
S7:采用分段式扩径工艺,对S6中得到的螺旋焊管全管体机械扩径;螺旋焊管扩径起始端800mm范围内扩径率为0.6%~1.0%,螺旋焊管管体扩径率为0.5%~0.9%,螺旋焊管扩径终止端800mm范围内扩径率为0.4%~0.8%;
S8:对扩径后的螺旋焊管进行管端焊缝修磨;
S9:对螺旋焊管进行X射线连续检测及水压试验,合格后进行管端平头倒棱,并对螺旋焊管焊缝及母材超声波探伤及管端拍片;
S10:对S9处理后的螺旋焊管进行称重测长,完成螺旋焊管加工。
所述S3中,内焊坡口角度加工为60°~70°,外焊坡口角度加工为60°~70°,钝边控制在6mm~8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宝鸡石油钢管有限责任公司;中油国家石油天然气管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宝鸡石油钢管有限责任公司;中油国家石油天然气管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06377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