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生产低碳轻烃和环烷基特种油品的加氢裂化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081819.1 | 申请日: | 2021-09-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5806837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17 |
发明(设计)人: | 莫昌艺;任亮;胡志海;毛以朝;赵广乐;赵阳;严张艳;钱继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10G65/02 | 分类号: | C10G65/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产 低碳轻烃 环烷 特种 油品 加氢裂化 方法 | ||
一种生产低碳轻烃和环烷基特种油品的加氢裂化方法,蜡油原料油和氢气混合后依次经过加氢处理单元、加氢裂化反应单元和补充精制单元进行反应,补充精制单元的反应流出物经分离后,得到低碳轻烃、富含链烷烃的轻石脑油和富含环烷烃的中间馏分油和尾油,富含环烷烃的中间馏分油和尾油为环烷基特种油品,本发明从整体上实现了蜡油原料油按照链结构和环结构的定向高选择性转化,可得到低碳轻烃和富含环状烃的环烷基特种油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烃类原料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生产低碳轻烃和环烷基特种油品的加氢裂化方法。
背景技术
在原油二次加工技术中,加氢裂化技术具有原料适应性强、生产操作和产品方案灵活、产品质量优等优点,能将原料油转化为清洁燃料和化工原料,为炼化企业产品分布和产品质量调整及油化结合的重要加工工艺之一。
加氢裂化的原料油通常为蜡油,常规蜡油原料由链烷烃、环烷烃和芳烃分子组成,碳数范围约为20~40。现有技术中,常规的加氢裂化催化剂主要以Y型或β型分子筛为催化材料,利用其催化材料的酸性功能进行断链反应,因此,常规加氢裂化技术转化蜡油原料过程中,芳烃或环烷烃分子中侧链结构和环结构在原料转化过程中同时发生,使得各产品馏分中同时存在链烷烃和环状烃(环烷烃和芳烃)分子,导致加氢裂化产品中蒸汽裂解制乙烯原料(尾油、轻石脑油)难以实现链烷烃的高效富集,同时其产品中重整料(重石脑油)难以实现环烷烃和芳烃的高效富集。
CN87105808A公开了一种加氢裂化润滑油基础油料加氢脱蜡改进方法,该方法将加氢裂化或溶剂脱蜡润滑油基础油依次通过具有脱蜡活性的催化剂床层和加氢补充精制催化剂床层,从而生产得到浊点降低的润滑油基础油产品。
CN102959054A公开了一种烃的联合加氢裂化和脱蜡方法,该方法将原料油依次经过加氢处理和第一加氢裂化反应区反应,得到第一加氢裂化反应流出物进入第一催化脱蜡反应区进行反应,反应流出物经分离和分馏得到石脑油馏分、第一柴油馏分和底部产物馏分,其中底部产物馏分在第二加氢裂化或第二催化脱蜡反应区进行反应,反应流出物经分离和分馏形成第二柴油馏分和润滑油产物馏分。
CN102311785A公开了环烷基馏分油加氢生产润滑油基础油的方法,该方法以环烷基原料油为原料,采用含β型分子筛加氢处理催化剂、和含ZSM-5型分子筛的加氢降凝催化剂和加氢补充精制的方法生产倾点降低的橡胶填充油产品。
CN102971401B公开了一种烃类的联合加氢裂化和脱蜡方法,该方法先将原料油进行加氢处理,加氢处理产物分离得到液相残留物进行催化脱蜡和加氢裂化反应,反应流出物经过分离分馏后得到柴油产品馏分和润滑油基础油产品馏分。
CN106609803A公开了一种生产高粘度指数加氢裂化尾油的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该方法通过将大孔氧化铝、改性USY分子和改性ZSM-48分子筛混合制备得到催化剂,并采用该催化剂使原料发生加氢开环和加氢异构反应生产质量烷烃含量低、异构烃类含量高及年度指数高的润滑油基础油产品。
从上述列举的现有技术可知,常规的加氢裂化技术主要问题为:其一,常规加氢裂化技术,主要采用含有Y型分子筛的加氢裂化催化剂,将蜡油原料油转化为馏程降低的产品馏分,但是不能按照分子结构组成发生相应的裂化反应,未能实现蜡油原料烃分子的按照烃分子结构类型的高效转化,产品质量和附加值较低。其二,现有加氢裂化技术在生产高附加值的环烷基特种产品时,或受限于仅能采用环烷基蜡油原料,或通过将正构链烷烃转化为含支链的异构烷的催化脱蜡反应单元来实现产品低温流动性的改善,其工艺流程复杂,装置投资和操作费用高。
以轻石脑油为原料的蒸汽裂解装置产品三烯收率高、设备投资低,因此近年来得到较好推广运用,因此,开发出可满足蜡油原料分子按照链结构和环结构分别转化的碳链梯级转化加氢裂化技术,生产出富含链烷烃的轻石脑油和可作为环烷基特种油的富含环烷烃油品,对实现蜡油原料“宜芳则芳、宜烯则烯”的高效利用有重要现实意义。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08181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低温共烧陶瓷粉体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下一篇:头戴式显示设备及其定位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