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龙虾养殖尾水生态净化系统及运行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1106042.X | 申请日: | 2021-09-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7567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18 |
发明(设计)人: | 许明;沈晓笑;马吴成;李川;金光球;韩士群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海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K63/00 | 分类号: | A01K63/00;A01K63/04;A01G22/22;A01G22/00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曹翠珍 |
地址: | 2111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龙虾 养殖 水生 净化系统 运行 方法 | ||
1.一种龙虾养殖尾水生态净化系统的运行方法,灌溉排水系统(1)将水源输送至龙虾养殖系统(4)的养殖单元,水质监测系统(3)的水质监测仪对水质中pH、DO、COD、NH3-N、TN、TP进行在线监测,数据反馈至水位调节系统(2)的控制堰与水位计;水位调节系统(2)根据各养殖单元污染物阈值进行水位调节及水量调度,污染物浓度超标则进入稻田种植系统(5)进行尾水生态处理,最终实现水产养殖水循环;
所述的龙虾养殖尾水生态净化系统,包括灌溉排水系统(1)、水位调节系统(2)、水质监测系统(3)、龙虾养殖系统(4)和稻田种植系统(5);其中,灌溉排水系统连接至龙虾养殖系统、龙虾养殖系统的出口同时连接至稻田种植系统和灌溉排水系统,水位调节系统与水质监测系统连接至龙虾养殖系统;稻田种植系统出口连接龙虾养殖系统;
所述的灌溉排水系统(1)包括进水渠(1-1)、进水泵(1-2)、压力管1(1-3)、排水泵(1-4)、压力管2(1-5)、排水渠(1-6);
水位调节系统(2)包括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控制堰和一个以上的水位计;
水质监测系统(3)包括一个或一个以上水质监测仪;
控制堰、水质监测仪的数量与养殖单元的数量匹配;
龙虾养殖系统(4)包括不同密度的养殖单元以及鱼类养殖单元(4-4);
稻田种植系统(5)包括进水口(5-1)、畦沟(5-2)、种植单元(5-3);
所述的控制堰的高度依据水质监测系统的反馈信号上下调节;稻田种植单元(5-3)高于龙虾养殖系统(4)平面30~50cm;
所述不同密度的龙虾养殖单元是高、中、低密度养殖单元,其中,高密度养殖单元、中密度养殖单元种植水生植物,边坡种植黑藻供龙虾生存;所述的鱼类养殖单元(4-4)及低密度养殖单元中还种植湿地植物用于水产养殖尾水生态处理;
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灌溉排水系统(1)的进水泵(1-2)将进水渠(1-1)中的水源抽入压力管1(1-3)中输送至龙虾养殖系统(4)的高密度养殖单元(4-1)中,水质监测系统(3)的水质监测仪1(3-1)对水质中pH、DO、COD、NH3-N、TN、TP进行在线监测,数据反馈至水位调节系统(2)的控制堰1(2-1)与水位计1(2-5)中,水位调节计算方法如式1:
注:Z1:高密度养殖单元(4-1)水位值,以塘底为基面,m;
H1:高密度养殖单元(4-1)塘深度,塘底至岸面,取1.5~2.0m;
高密度养殖单元(4-1)水体实时pH值,取7.5~7.9,无量纲;
高密度养殖单元(4-1)水体实时DO浓度,取3.2~17.2mg/L;
高密度养殖单元(4-1)水体实时COD浓度,取35~105mg/L;
高密度养殖单元(4-1)水体实时NH3-N浓度,取0.3~1.5mg/L;
高密度养殖单元(4-1)水体实时TN浓度,取2.0~3.0mg/L;
高密度养殖单元(4-1)水体实时TP浓度,取0.3~0.7mg/L;
水体相关标准阈值分别取6.0~9.0、5.0~30.0、0~200.0、0~1.0、0~5.0、0~1.0;
θ:环境容量最大允许比例,取0.3~1.0,无量纲;
若水质判定未通过则打开稻田种植系统(5)的进水口(5-1)使未达标水体进入稻田缓冲,再重新进入龙虾养殖系统(4);
步骤2)若高密度养殖单元(4-1)水质经过判定符合相关标准,打开控制堰1(2-1)继续供水至中密度养殖单元1(4-2),水质监测系统(3)的水质监测仪2(3-2)对水质中pH、DO、COD、NH3-N、TN、TP进行在线监测,数据反馈至水位调节系统(2)的控制堰2(2-2)与水位计2(2-6)中,水位调节计算方法判定方法如式2;
注:Z2:中密度养殖单元1(4-2)水位值,以塘底为基面,m;
H2:中密度养殖单元1(4-2)塘深度,塘底至岸面,取1.2~1.5m;
中密度养殖单元1(4-2)水体实时pH值,取7.5~7.9,无量纲;
中密度养殖单元1(4-2)水体实时DO浓度,取3.2~17.2mg/L;
中密度养殖单元1(4-2)水体实时COD浓度,取35~105mg/L;
中密度养殖单元1(4-2)水体实时NH3-N浓度,取0.3~1.5mg/L;
中密度养殖单元1(4-2)水体实时TN浓度,取2.0~3.0mg/L;
中密度养殖单元1(4-2)水体实时TP浓度,取0.3~0.7mg/L;
水体相关标准阈值分别取6.0~9.0、5.0~30.0、0~200.0、0~1.0、0~5.0、0~1.0;
β:环境容量最大允许比例,取0.3~0.8;
若水质判定未通过则打开稻田种植系统(5)的进水口(5-1)使未达标水体进入稻田种植系统(5),水体通过稻田种植系统(5)的畦沟(5-2)进行灌溉,经过稻田种植系统(5)的种植单元(5-3)净化缓冲,再重新进入龙虾养殖系统(4);
步骤3)若中密度养殖单元1(4-2)水质经过判定符合相关标准,打开控制堰2(2-2)继续供水至中密度养殖单元2(4-3),水质监测系统(3)的水质监测仪3(3-3)对水质中pH、DO、COD、NH3-N、TN、TP进行在线监测,数据反馈至水位调节系统(2)的控制堰3(2-3)与水位计3(2-7)中,水位调节计算方法判定方法如式3;
注:Z3:中密度养殖单元2(4-3)水位值,以塘底为基面,m;
H3:中密度养殖单元2(4-3)塘深度,塘底至岸面,取1.1~1.6m;
中密度养殖单元2(4-3)水体实时pH值,取7.5~7.9,无量纲;
中密度养殖单元2(4-3)水体实时DO浓度,取3.2~17.2mg/L;
中密度养殖单元2(4-3)水体实时COD浓度,取35~105mg/L;
中密度养殖单元2(4-3)水体实时NH3-N浓度,取0.3~1.5mg/L;
中密度养殖单元2(4-3)水体实时TN浓度,取2.0~3.0mg/L;
中密度养殖单元2(4-3)水体实时TP浓度,取0.3~0.7mg/L;
水体相关标准阈值分别取6.0~9.0、5.0~30.0、0~200.0、0~1.0、0~5.0、0~1.0;
ε:环境容量最大允许比例,取0.3~0.8;
若水质判定未通过则打开稻田种植系统(5)的进水口(5-1)使未达标水体进入稻田种植系统(5),水质净化工艺顺序同步骤3;
若水质判定通过则直接进入龙虾养殖系统(4)的鱼类养殖单元(4-4),鱼类养殖单元(4-4)尾水进入龙虾养殖系统(4)的低密度养殖单元(4-5);
步骤4)若中密度养殖单元2(4-3)水质经过判定符合相关标准,打开控制堰3(2-3)继续供水至低密度养殖单元(4-5),水质监测系统(3)的水质监测仪4(3-4)对水质中pH、DO、COD、NH3-N、TN、TP进行在线监测,数据反馈至水位调节系统(2)的控制堰4(2-4)与水位计4(2-8)中,水位调节计算方法如式4;
注:Z4:低密度养殖单元(4-5)水位值,以塘底为基面,m;
H4:低密度养殖单元(4-5)塘深度,塘底至岸面,取0.8~1.5m;
低密度养殖单元(4-5)水体实时pH值,取7.5~7.9,无量纲;
低密度养殖单元(4-5)水体实时DO浓度,取3.2~17.2mg/L;
低密度养殖单元(4-5)水体实时COD浓度,取35~105mg/L;
低密度养殖单元(4-5)水体实时NH3-N浓度,取0.3~1.5mg/L;
低密度养殖单元(4-5)水体实时TN浓度,取2.0~3.0mg/L;
低密度养殖单元(4-5)水体实时TP浓度,取0.3~0.7mg/L;
水体相关标准阈值分别取6.0~9.0、5.0~30.0、0~200.0、0~1.0、0~5.0、0~1.0;
δ:环境容量最大允许比例,取0.5~0.8;
步骤5)龙虾养殖系统(4)中高密度养殖单元(4-1)、中密度养殖单元1(4-2)、中密度养殖单元2(4-3)、低密度养殖单元(4-5)的养殖密度计算方法如式5;
C=ω·N/S (式5)
注:C:龙虾养殖系统(4)养殖密度,尾/m2;
ω:龙虾养殖系统(4)养殖密度指数,取0.4~1.2,无量纲;
N:龙虾养殖系统(4)常规养殖单位投放尾数,取500~1000尾;
S:龙虾养殖系统(4)各养殖单元面积,取300~800m2;
低密度养殖单元(4-5)水质经过判定符合相关标准,则启动灌溉排水系统(1)的排水泵(1-4),尾水进入压力管2(1-5),最终汇入排水渠(1-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海大学,未经河海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106042.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虚拟现实的舞台声光交互系统
- 下一篇:一种铜铝复合极柱的加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