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模式可切换分光器有效
申请号: | 202111125824.8 | 申请日: | 2021-09-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8944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25 |
发明(设计)人: | 袁瑞辉;王晴;卢泳茵;林雄锋;李垂有;李梦琪;凌霞;何伟杰;刘德志;刘正高;陈诗杰;周惠琼;田锋;梁嘉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中山供电局 |
主分类号: | G02B6/293 | 分类号: | G02B6/293;G02B6/35;G02B6/27;G02B6/32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刘思言 |
地址: | 52840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双模 切换 分光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双模式可切换分光器,涉及分光器技术领域,通过波分复用器将光信号分为两束光信号,其中,一束光信号射入一个终端设备,另一束光信号通过光路切换开关的通光切换进入第一中继端口或第二中继端口,同时,第一中继端口和第二中继端口分别连接光隔离器的光隔离光路和光耦合光路,当光路切换开关切换至第一中继端口通光,则实现对进入第一中继端口的光信号进行光隔离,从而实现单光路传输;而当光路切换开关切换至第二中继端口通光,则实现对进入第二中继端口的光信号进行通光,从而实现双光路传输。上述方案解决了分光器体积较大、误拔插的风险较大以及长期使用导致光纤回路衰耗严重的技术问题。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分光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模式可切换分光器。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智能电网的快速发展,电网公司开始大力推广智能变电站建设。由于智能变电站具有回路高度集成化的特点,使得每台保护装置只需使用两条光纤就能获取其所需的所有数据。因此,对于智能变电站,尤其是SV与GOOSE共网的智能变电站,光回路需交互的数据量庞大,在运维过程中极易发生数据异常的情况。
智能变电站中常见的数据异常情况包括SV数据丢帧、SV数据失步等。光回路数据异常极大可能导致保护闭锁,若此时电力系统发生故障,将会造成继电保护装置拒动,甚至可能造成电力生产安全二级甚至一级事件。
智能录波器是对数据异常事件进行查询分析的重要途径,但在现阶段,智能录波器仅能定位到过程层交换机输出数据异常情况,无法监测过程层交换机前侧的数据情况,由此无法判断数据异常情况的来源。
由于智能变电站过程层交换机相连的光纤数量众多,为现场检修人员故障排查造成了巨大困难。为查找智能变电站数据异常情况发生的具体位置,目前常用的方案是在过程层交换机间隔光纤端口加装临时分光器,对过程层交换机及交换机前侧装置进行进一步的故障定位,从而确定故障的具体位置,但该方案也存在以下缺陷:
1)在加装临时分光器时,需要进行光纤插拔,由于光纤数量众多,存在误拔插的风险。此外,加装临时分光器会使光回路发生变动,如果在加装过程中检修人员操作不当,如光纤接口未插紧或者光纤转弯半径过小,将导致回路光衰增加,从而无法准确找出真实故障点。而光纤的多次插拔也会减少光纤的使用寿命,插拔次数越多,对光纤的功能损伤越大,大大加剧了设备的安全风险。
2)传统分光器在使用过程中持续分光,长期使用会导致光纤回路衰耗严重,继而使后端设备接收到的数据出现误码甚至收不到数据等现象。
3)常规分光器的体积较大,加装至交换机时往往占用了其光口横面1/3以上的位置,甚至遮盖了部分备用光纤端口,且加装后交换机散热困难,十分不利于运行维护。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双模式可切换分光器,用于解决上述分光器体积较大、误拔插的风险较大以及长期使用导致光纤回路衰耗严重的技术问题。
有鉴于此,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双模式可切换分光器,包括:入光端口、波分复用器、光路切换开关、第一中继端口、第二中继端口和光隔离器;
所述入光端口用于接收工作光源发出的光信号,将所述光信号传输至所述波分复用器;
所述波分复用器用于将所述光信号分为第一光信号和第二光信号,还用于将所述第一光信号射入外接的一个终端设备,还用于将所述第二光信号射入所述光路切换开关;
所述光路切换开关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第一中继端口和所述第二中继端口连接,用于切换所述第一中继端口和所述第二中继端口的通光状态,所述通光状态包括通光和不通光;
所述光隔离器包括光隔离光路和光耦合光路;
所述第一中继端口和所述光隔离光路连接,用于对所述第二光信号进行光隔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中山供电局,未经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中山供电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12582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