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气缸盖、气缸盖冷却系统、发动机及气缸盖冷却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1127920.6 | 申请日: | 2021-09-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19376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17 |
发明(设计)人: | 吴世友;孟庆宇;牛放;金喆;王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F1/36 | 分类号: | F02F1/36;F02F1/40;F02F1/42 |
代理公司: | 北京远智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59 | 代理人: | 林波 |
地址: | 130011 吉林省***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缸盖 冷却系统 发动机 冷却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发动机气缸盖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气缸盖、气缸盖冷却系统、发动机及气缸盖冷却方法,该气缸盖包括气缸盖本体和隔板,气缸盖本体内设置有冷却水腔,隔板固定设置于冷却水腔内,隔板将冷却水腔由上而下分为上层水腔和下层水腔,隔板上设置有连通孔,连通孔连通上层水腔和下层水腔,气缸盖本体设置有进气侧壁和排气侧壁,进气侧壁设置有进水口,进水口与上层水腔连通,且进水口位于上层水腔的下方,排气侧壁设置有出水口,出水口与下层水腔连通,且出水口位于下层水腔的上方。该气缸盖能够在冷却液排出时,既带走上层水腔的气泡,又带走下层水腔的气泡,增强对气缸盖的冷却效果,提高气缸盖的可靠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发动机气缸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气缸盖、气缸盖冷却系统、发动机及气缸盖冷却方法。
背景技术
发动机气缸盖的主要作用是密封气缸中的燃气,将新鲜空气导入气缸,将高温燃气排出气缸。气缸盖与高温燃气接触而承受很高的热负荷,为了降低热负荷,通常在气缸盖内部设置冷却水腔,冷却水在冷却水腔内流动,以对气缸盖进行冷却。发动机气缸盖的冷却水腔一般都设计为上下两层,通过在冷却水腔内设置隔板,将冷却水腔分为上层水腔和下层水腔。
目前有两种冷却方式;第一种是冷却水先经过下层水腔再经过上层水腔,第二种是冷却水先经过上层水腔在经过下层水腔。采用第一种方式时,下层水腔与进水口连通,上层水腔与出水口连通,冷却水从进水口进入下层水腔,流经气缸盖鼻梁区(即相邻气门之间的区域)后汇总至隔板上的连通孔,通过连通孔流入的上层水腔,由出水口流出气缸盖。采用这种方式,由于冷却水自下而上流动,冷却水的流速相对较低,冷却效率低,冷却效果不好。采用第二种方式时,下层水腔与出水口连通,上层水腔与进水口连通,冷却水从上层水腔通过连通孔流向下层水腔,流速大,冷却效果好,但是,目前采用第二种方式的气缸盖结构中,出水口均设置于气缸盖的底板上,出水口位于下层水腔的下方,而冷却液中气泡的流动趋势总是自下而上的,所以冷却液排出时无法带走冷却液中的气泡,当气泡在气缸盖的壁面上聚集到一定程度后,气泡挤占下层水腔的容积,致使下层水腔的冷却液减少,从而导致下层水套的冷却液温度升高而产生沸腾,降低了冷却液的散热效率,使得发动机底板温度升高,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气缸盖底板开裂,影响气缸盖的可靠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缸盖、气缸盖冷却系统、发动机及气缸盖冷却方法,以解决的问题。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气缸盖,包括:
气缸盖本体,所述气缸盖本体内设置有冷却水腔;
隔板,所述隔板固定设置于所述冷却水腔内,所述隔板将所述冷却水腔由上而下分为上层水腔和下层水腔,隔板上设置有连通孔,所述连通孔连通所述上层水腔和所述下层水腔;
所述气缸盖本体设置有进气侧壁和排气侧壁,所述进气侧壁设置有进水口,所述进水口与所述上层水腔连通,且所述进水口位于所述上层水腔的下方,所述排气侧壁设置有出水口,所述出水口与所述下层水腔连通,且所述出水口位于所述下层水腔的上方。
作为优选,所述气缸盖本体设置有底板,所述底板设置有两个进气口和两个排气口,两个所述进气口和两个所述排气口的中心线呈矩形设置,两个所述排气口之间形成排排鼻梁区,所述隔板设置有加强孔,所述加强孔设置于正对所述排排鼻梁区的位置。
作为优选,所述底板设置有喷油器安装孔,两个所述进气口和两个所述排气口绕所述喷油器安装孔的圆周间隔设置,所述气缸盖还包括喷油器衬套,所述喷油器衬套固定设置于所述喷油器安装孔,所述喷油器衬套位于所述连通孔内。
作为优选,所述气缸盖本体设置有两个排气门导管连接部和两个进气门导管连接部,两个所述排气门导管连接部和两个所述进气门导管连接部均位于上层水腔内,所述气缸盖还包括阻水环,所述阻水环固定设置于上层水腔,且能阻止冷却水从所述进水口流出后不经过两个所述排气门导管连接部而直接从两个所述进气门导管连接部之间流入所述连通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未经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12792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