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低粘度高导热率的双组分灌封硅胶在审
申请号: | 202111135044.1 | 申请日: | 2021-09-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4587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28 |
发明(设计)人: | 林春霞;王建斌;陈田安;谢海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烟台德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9J183/07 | 分类号: | C09J183/07;C09J11/04;C09J11/08;C09K5/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4006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粘度 导热 组分 硅胶 | ||
一种低粘度高导热率的双组分灌封硅胶,由A、B双组分组成,A组分由以下原料组成:导热材料40~90份,低粘度液体硅油20~50份,交联剂1~10份,调色剂0.5~5份;所述的B组分由以下原料组成:导热材料40~90份,低粘度液体硅油20~55份,催化剂0.04~1份,调色剂0.5~5份。本发明的灌封胶流动性好,导热率高,提高了电子器件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延长了电子器件的使用寿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低粘度高导热率的双组分灌封硅胶,属于灌封胶粘剂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集成电路在电子领域的运用与发展,电子元器件变得更小,热阻发热部件更为密集,使得电子材料的散热越来越困难,大大降低了电子元器件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因此,为了使电子元器件更好的散热,在电子元器件内部灌封具有高导热率的导热胶,提高电子元器件的导热速率,从而提高器件的散热效率,延长器件的使用寿命,增加器件的安全性。
有机硅胶具有优异的高低温性能和电绝缘性能,被普遍应用于电子元器件的灌封和粘接。尤其是加成型硅橡胶,其反应无副产物、固化时低收缩的特点得到了广大用户的青睐。但是有机硅橡胶导热率低,未添加填料的硅橡胶的导热率只有0.16W/m·K。目前市场上使用的导热灌封硅胶主要通过使用导热材料填充,从而制得具有一定导热性能的导热灌封胶,如道康宁170、160,上海回天5299等。而粉体的填充往往会使粘度增加很多,导热材料填充量限制了灌封硅胶的导热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低粘度高导热率的灌封硅胶的制备方法,以达到在灌封时有较好的流动性能,固化后有很好的导热性能,从而提高电子元器件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增加其使用寿命的目的。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低粘度高导热率的双组分灌封硅胶,由A组分和B组分按100:80~100:125的重量比组成,所述A组分由以下原料组成:导热材料40~90份,低粘度液体硅油20~50份,交联剂1~10份,调色剂0.5~5份;所述的B组分由以下原料组成:导热材料40~90份,低粘度液体硅油20~55份,催化剂0.04~1份,调色剂0.5~5份。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较低的粘度有利于灌封硅胶的流动,可以对器件的细小缝隙进行很好的填充密封;高的导热率有利于电子元器件热量的散发,保证了电子元器件的工作稳定性和可靠性,延长了电子元器件的使用寿命;两组份质量相近的配比,有利于共混操作,混合更为均匀。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发明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所述导热材料为导热陶瓷粉体和金属粉体,其平均粒径为0.1~100μm。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由于在大粒径粉体之间,尤其是大粒径球形粉体之间存在较大的空间,采用的较小粒径的粉体就能对其进行有效填充,且对粘度影响较小,从而在保证较好的流动性能的同时,提高灌封胶的导热性能。
进一步,所述导热陶瓷粉体为氧化铝、氢氧化铝、氧化锌、氮化铝、氮化硼、氮化硅、碳化硅中的一种或任意几种的混合物。
进一步,所述金属导热材料为铝粉、铜粉、银粉中的一种或任意几种的混合物。
进一步,所述导热材料中含有球形氧化铝粉体,所述球形氧化铝粉体的平均粒径为0.1~100μm,所述球形氧化铝粉体占灌封胶总质量的20~80%。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由于球形粉体直接的接触为点与点的接触,不同于常规粉体之间面与面的接触,摩擦力小,从而可以降低灌封胶的粘度,提高其流动性能。
进一步,所述低粘度液体硅油为乙烯基硅油,其粘度范围为40~4000mPa.s。
进一步,所述乙烯基硅油为直链型乙烯基硅油和支链型乙烯基硅油,所述直链型乙烯基硅油的结构式由下述通式(Ⅰ)表示,所述支链型乙烯基硅油的结构式由下述通式(Ⅱ)表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烟台德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烟台德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13504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