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调天线回程误差计算方法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111136664.7 | 申请日: | 2021-09-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65472B | 公开(公告)日: | 2023-10-27 |
发明(设计)人: | 邹刚;王峥;陈羿伊;陈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信科移动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B7/00 | 分类号: | G01B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张睿 |
地址: | 430205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天线 回程 误差 计算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调天线回程误差计算方法及系统,该方法包括:在电调天线的电机处于第一目标位置时,若所述电机的转动方向发生切换,则控制所述电机按照切换后的转动方向,从所述第一目标位置转动至第二目标位置;计算所述电机从所述第一目标位置转动至所述第二目标位置的第一真实霍尔值和预先获取的第一理论霍尔值之间的差值,将所述差值作为所述电调天线的回程误差。本发明实现自动获取电调天线的回程误差,不仅大大减少了人工测量的工作强度,提高了回程误差计算的效率,还可节约人工测量所需耗费的人力物力,而且与现有的通过模型计算获取的理论回程误差相比,还可以得到电调天线的回程误差准确的计算结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调天线回程误差计算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通信网络的建设,电调天线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移动通信领域。目前对电调天线的管理已发展到由基站网管组网统一进行管理。组网管理平台通过RS485串口与电调天线控制器进行通信,并执行标准的AISG2.0(Antenna Interface Standards Group,天线接口标准组)协议,对电调天线控制器中的倾角控制单元下发远程的调整命令,以控制电调天线。
其中,电机用于调节电调天线的下倾角度;具体地,电调天线控制器接收远端网管平台通过RS485传输的控制信号,并在内部加以标准协议处理,如AISG协议,加入电机控制智能算法,输出电机工作的控制信号;在电机接收到控制信号的情况下,电机开始工作,并带动电下倾角传动机构或频段切换机构,从而使得不同频段的移相器动作,调节相位,从而实现对电调天线的下倾角度的调节。
其中,AISG协议可以是AISG2.0协议。AISG2.0协议共包括3层,对应到OSI(OpenSystem Interconnection,开放式系统互联)模型分别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和应用层。物理层采用RS485标准,为半双工通信。将单片机的UART0(Universal AsynchronousReceiver/Transmitter,通用异步收发传输器)转为485电气特性,在单片机串口中断中完成数据帧的收发。数据链路层,AISG2.0协议的第二层是HDLC(High-Level Data LinkControl,高级数据链路控制)协议的一个子集,采用了HDLC协议中正常响应模式下的非平衡通信方式,并支持为应用层提供虚拟全双工的通信链路。共支持4种帧格式:I帧、XID帧、U帧和S帧。应用层负责天线下倾角控制和状态监测等功能的相关命令,收到相应命令后执行具体的功能,并在规定时间内向基站返回执行结果。
对于电调天线控制器,由于传动机构中存在间隙,当电机换向后,会产生回程误差,严重影响电调天线下倾角的控制精度,进而导致电调天线的信号质量差。而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各种电调天线对下倾角精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如何准确计算出电调天线回程误差是目前业界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人工定测和复测的方式对电调天线的回程误差进行测量。具体方式是,记录电机正向转动和反向转动经过同一角度时,对电调天线的下倾角进行测量,计算获取下倾角的偏差作为回程误差。但是由于每个基站部署的电调天线的数量众多,若对每一副电调天线进行一一测量,不仅工作强度大,而且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测量效率低。或者通过模型计算电调天线的回程误差的理论值。但是,由于机械误差等影响的存在,往往通过模型计算的电调天线的回程误差的理论值和实际值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导致计算的电调天线的回程误差不准确。
综上,现有技术中对调天线的回程差进行测量时,存在工作强度大,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测量效率低,以及计算准确度低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调天线回程误差计算方法及系统,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人工对电调天线的回程误差进行测量工作强度大,费时费力,测量效率低和通过模型计算的回程误差准确性低的缺陷,实现对电调天线的回程误差进行自动准确的计算。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调天线回程误差计算方法,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信科移动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信科移动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13666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