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实验性蓝光诱导视网膜光损伤模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11139816.9 | 申请日: | 2021-09-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4162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30 |
发明(设计)人: | 冯竞仰;朱鸿;黄珮戎;陆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
主分类号: | A01K1/03 | 分类号: | A01K1/03;A01K1/035 |
代理公司: | 西安汇恩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61244 | 代理人: | 彭琼 |
地址: | 20008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实验性 光诱导 视网膜 损伤 模型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实验性蓝光诱导视网膜光损伤模型装置,包括一侧设置有开口的半封闭式立方腔体,在两个横向支撑板和四个隔板的作用下将立方腔体内部空间隔成四个实验腔;中间架内转动连接有转辊,转辊内均匀的固定有四个第一蓝光灯管,立方腔体内四个顶角处还分别安装有第二蓝光灯管。本发明需要利用蓝光照射频率完成蓝光照射诱导实验小白鼠视网膜损伤实验时,将实验用小白鼠放入实验腔内后,根据需要开启一个第一蓝光灯管或者开启对角处的两个第一蓝光灯管,然后利用微型电机带动转速转动,当第一蓝光灯管照射至某个实验腔时能进行光损伤实验,从而能避免频繁的开启或者关闭第一蓝光灯管来完成间歇式照射实验,便捷实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视网膜光损伤实验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实验性蓝光诱导视网膜光损伤模型装置。
背景技术
光是视觉形成的基础。人体眼睛可以感受到的可见光波长主要介于380~780nm。其中,蓝光是一种短波长、高能量的可见光,其波长主峰在430~480nm。蓝光对视网膜敏感性最高,穿透力最强,因而可以穿透晶状体,照射至视网膜,激发光化学作用,产生活性氧物质最终导致视网膜感光细胞和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损伤。
现今,许多手机屏幕、电脑显示器均存在430~480nm波长的蓝光。随着电子产品广泛使用,视网膜暴露于蓝光照射下,容易出现光损伤。临床上,视网膜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视网膜光损伤密切相关,其主要包括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视网膜色素变性、Stargardt病等,是各年龄段患者视力不可逆损伤的重要原因。因此,利用光照诱导建立视网膜损伤模型可以很好地模拟视网膜退行性疾病中视细胞的病理变化,为研究此类疾病的机制和治疗提供基础。
然而,以往研究视网膜光损伤的实验装置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目前装置多采用白色可见光源照射,而诱发视网膜退行性疾病主要为蓝光,因此造成视网膜损伤模型的建模效率低,成模不稳定;二是目前装置多为点光源或条状光源的单向照射,光照强度不均匀,因此难以保证实验参数的均一性;三是目前装置由于光源固定,无法在光照过程中调整照射频率,也无法将光源随机化转动至某个实验对象,完成随机对照研究,因此实验结果的科学性和可信性受到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实验性蓝光诱导视网膜光损伤模型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实验性蓝光诱导视网膜光损伤模型装置,包括一侧设置有开口的半封闭式立方腔体,所述立方腔体内中间水平方向上固定有两个横向支撑板,两个所述横向支撑板的相邻端之间固定有中间架,
所述中间架的顶端和底端分别固定有两个隔板,两个所述隔板的竖向外侧分别与中间架的竖向侧对齐,在两个横向支撑板和四个隔板的作用下将立方腔体内部空间隔成四个实验腔;
所述中间架内转动连接有转辊,所述转辊内均匀的固定有四个第一蓝光灯管;所述第一蓝光灯管朝向实验腔内,所述立方腔体内四个顶角处还分别安装有第二蓝光灯管。
进一步的,所述中间架包括矩形架、转辊和十字隔架,所述矩形架通过两个横向支撑板固定在立方腔体内,所述转辊转动连接在矩形架内,所述转辊的轴心处固定有十字隔架,所述十字隔架将转辊的内侧空间隔成四个扇形腔,每个所述扇形腔内分别安装有一个所述第一蓝光灯管。
进一步的,所述转辊的一端的转轴延伸至矩形架的外侧端,且在其延伸端固定有第一齿轮,所述矩形架的外侧还固定有微型电机,所述微型电机的输出轴固定有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与第一齿轮相互之间啮合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矩形架在朝向四个实验腔的方向上分别开设有照射窗口,所述照射窗口内安装有弧形玻璃。
进一步的,所述十字隔架内和立方腔体顶角安装第二蓝光灯管处分别涂有反光涂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未经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13981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