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向包缠式超耐摩复合纱线的纺纱方法及其制备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1140265.8 | 申请日: | 2021-09-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1838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30 |
发明(设计)人: | 杨燿斌;杨卫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百隆东方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2G3/44 | 分类号: | D02G3/44;D02G3/38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广友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11237 | 代理人: | 滕胜利;张洪飞 |
地址: | 315206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双向 包缠式超耐摩 复合 纱线 纺纱 方法 及其 制备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向包缠式超耐摩复合纱线的纺纱方法及其制备装置,包括主动式长丝缠绕机组(5)和环锭细纱机,其中在细纱机的前罗拉钳口纺纱三角区顶点前设置主动式长丝缠绕机组,主动式长丝缠绕机组由两台长丝缠绕机构(6)和(7)通过双向电机(10)连接而成,主动长丝缠绕机组中间为圆柱体镂空结构,且与经过的短纤维纱同轴心,长丝缠绕机构(6)和(7)内壁上均有输纤通道(8)和微张力调节器(9),双向电机控制长丝缠绕机构(6)和(7)反向转动。本发明有助于提高长丝对短纤维纱线的包覆效果、显著改善纱线耐磨性,具有良好的工程应用价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向包缠式超耐摩复合纱线的制备装置及方法,属于纺纱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纺织纱体结构直接决定着纱线各项性能,进而限定了其具体应用领域和范畴。传统环锭纺纱线基本都是有短纤维须条经过牵伸细化、加捻卷绕形成细纱。不同成纱方式形成的纱线内部结构也有较大的区别,例如,环锭纺纱系统中,纤维内外转移充分,纤维在纱体中多呈螺旋线排列轨迹;紧密纺纱系统中,由于成纱三角区变窄,使得纱体中纤维内外转移不充分;赛络纺纱系统,存在两个纺纱三角区,分别获得捻度的两股须条各自捻合之后相遇再次加捻成纱,具有明显的股线风格。但上述纱线全部是由短纤维按照不同的排列轨迹形成,摩擦过程中,暴露在外表面的纤维极易被抽拔出,严重时可造成纱线结构解体,因此耐磨损性相对较差。
连续长丝具有较好的耐勾丝性能和耐磨性能,在制备高耐磨纱线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后续发展起来的长丝伴纺成纱技术是通过将长丝从前罗拉钳口喂入,使之与纺纱三角区的短纤维须丛复合成纱的方法。特别地,可通过调节长丝喂入位置,让长丝包覆在短纤维纱表面,一方面有利于短纤维纱表面毛羽地降低,另外长丝自身也可作为耐磨支撑体。但单根长丝对纱体的包覆效果稳定性相对较差,会出现露白的现象。后来,为了提高包覆效果,采用两根长丝分别位于纺纱三角区的两侧,包覆效果有所提高,但由于上述长丝包覆方法均是通过借助捻度的传递被动地包覆,因此,长丝包覆方向与纱线捻向相同而易滑动,导致纱线无法形成有效地锁结结构,耐磨性仍较差。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环锭纺纱技术生产的长丝/短纤复合纱体中长丝包覆方向与纱线无法相反、导致纱线结构稳定性和耐磨性差的技术难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双向包缠式超耐摩复合纱线的纺纱方法及其制备装置以解决上述技术瓶颈,其技术解决方案为:
本发明的一种双向包缠式超耐摩复合纱线的纺纱方法及其制备装置,包括主动式长丝缠绕机组和环锭细纱机,在细纱机的前罗拉钳口纺纱三角区顶点前设置主动式长丝缠绕机组,主动式长丝缠绕机组由两台长丝缠绕机构和通过双向电机连接而成,主动长丝缠绕机组中间为圆柱体镂空结构,且与经过的短纤维纱同轴心,长丝缠绕机构和内壁上均有输纤通道和微张力调节器,双向电机控制长丝缠绕机构和反向转动。
纺纱时,粗纱依次经过后牵伸区、中牵伸区和前牵伸区,从前牵伸区的钳口出输出,形成纺纱三角区,长丝缠绕机构和上的长丝分别经过各自的输纤通道和微张力调节器退绕,并通过微张力调节器调节张力大小和包缠角度,依次以固定倾角包缠在短纤维纱的表面,长丝缠绕机构的转动方向与短纤纱的捻向相反,长丝缠绕机构的转动方向与短纤纱的捻向相同,两者配合形成斜交叉包缠结构,汇聚的长丝/短纤复合纱线经过导纱钩被卷绕在细纱管上。
附图说明
图1为双向包缠式超耐摩复合纱线的制备装置示意图。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但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下述实施例为本发明较佳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简化,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在本发明中,所有的设备、部件均可以采用现在技术公知的。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百隆东方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百隆东方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14026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可改善酚醛树脂胶黏剂开放时间的方法
- 下一篇:一种多角度摘果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