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全绝缘可分离支柱式智能避雷器在审
申请号: | 202111141613.3 | 申请日: | 2021-09-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5206611A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18 |
发明(设计)人: | 王哲斐;王臻;王明邦;应必光;吴兴武;李亮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兆邦电力器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C7/12 | 分类号: | H01C7/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1315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绝缘 可分离 支柱 智能 避雷器 | ||
一种可分离支柱式智能避雷器装置,包括:连接板、母排、接线端子、验电接地杆、开闭式验电接地杆罩、绝缘护罩、绝缘导线、轻型绝缘腔体、上接触片、上触头、上绝缘防水活塞环、避雷器本体、下绝缘防水活塞环、开口式接触环、开口式接触片固定环、接触片、开口式弹性拉簧、引出式安装支架、密封圈、监测装置、脱离器、金属连杆、隔离绝缘护罩等组成。主要应用在线路设备端过电压保护,对避雷器和脱离器的故障实时监测并发送短信到运维人员手机,显示故障位置、雷击次数及泄漏电流等信息;因防电磁感应,不需旁路就可用操作杆带电作业装或拆该避雷器本体及脱离器,进行快速插拔检修、更换,减少停电带来的诸多不便,提高检修和维护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可带电作业智能避雷器研发设计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分离支柱式智能避雷器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架空配电线路上避雷器都是安装在户外线路横担上,国标的HY5W型复合外套金属氧化物无间隙避雷器是目前线路防雷应用最多的一款防雷产品,即是用紧固螺栓将避雷器固定在线路横担上,并且必须分支引线加以连接,在每年的预防性检测维护时,或遇到雷击损坏时,须停电爬杆拆线拧螺母拆下避雷器,进行测试合格后再安装固定在线路横担上,无间隙避雷器由于其在系统运行中长期承受系统电压,存在易老化损坏风险需要定期检修更换,由于避雷器安装在线路高处损坏后难以查看,都是发现线路发生接地或通过巡线才能知道故障点进行检修,有些地方采用加装脱离器的方式隔离系统电流避免接地,为线路巡检提供显示,由于脱离器本身的质量、工艺等问题常常导致非正常脱离,增加故障检修次数及时间,导致线路不设防隐患时间增加,主要缺点是避雷器或脱离器两者一旦损坏只能等待断电进行更换,在更换期间再次有雷击和过电压侵害无法继续起到保护作用,应用斗臂车进行带电更换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又受到地形的限制。
再一种是腔室避雷器,主要是将氧化锌避雷器本体从室外搬进了室内,减少自然环境对避雷器本体的影响;可以借助绝缘操作杆对避雷器进行检测、维修与更换。但采用瓷外套笨重易碎,避雷器一旦发生故障炸裂,飞溅的金属氧化物连同易碎的瓷外套易伤害其它电气设备和路人,安装在线路高处施工不便;避雷器本体与腔体之间没有做密封设计,长时间运行受到环境影响,在恶劣的气候环境条件下腔室内部容易进入水气盐渍而发生故障,尤其沿海地区盐雾浓度比较高的地区;由于避雷器本体与腔体之间没有做密封处理,避雷器本体需要增加绝缘高度和爬电伞裙距离,从而增加了重量,避雷器因自重过重而容易掉落,也造成整体成本过高;腔室部分不能做到真正密闭的全绝缘;智能电网需配套加装智能检测装置困难;当脱离器爆裂后,下垂的脱离器引流线离断口电气距离太近,会造成间隙放电;采用穿刺式夹持联线导线通电,局限供电侧和用户侧之间变压器处联络线被动的不能分离,下垂到变压器电缆线头无接续点,中途接续又增加成本和故障点。
第三种是授权号为CN204189543的专利,该发明把智能检测线路与氧化锌避雷器封装成一体,分析该发明主要有以下几个缺点:第一点一旦氧化锌避雷器受过电压影响损坏或者避雷器老化,整体就要报废,另因电子检测线路损坏也会造成整只避雷器报废,无谓造成巨大浪费;第二点氧化锌避雷器长期挂在高压下运行,阀片会发热,智能检测线路与阀片封装为一体会引起线路上的电子元件受热容易损坏;第三点该发明的取样电路采用的是串联电阻分压法,这就需要把取样电阻和氧化锌电阻串联接地,电子线路容易引进雷击大电流从而受损;第四点该发明采用无线信道传输数据,受无线电管理规定影响不能设置超大功率无线电收发装置,因此不能直接远距离传数据给后台服务器,无线传输距离近,需要加中继,才能把数据传的更远。第五点该发明没有GPS或北斗定位功能,发生故障时不能实现实时地理定位,不方便运维人员快速导航故障点的地理位置;第六点该发明没有脱离器,不能隔离因避雷器闭路入地电流。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兆邦电力器材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兆邦电力器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14161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