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优化的马铃薯种薯繁育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175077.9 | 申请日: | 2021-10-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5414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31 |
发明(设计)人: | 刘广晶;吕文霞;李燕;于冬梅;田艳花;候健花;孙翠翠;包美丽;秦昊 | 申请(专利权)人: | 内蒙古中加农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H4/00 | 分类号: | A01H4/00;A01H1/06;A01H1/02;A01H1/00 |
代理公司: | 西安赛博睿纳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61236 | 代理人: | 郭玲 |
地址: | 011808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 | 国省代码: | 内蒙古;1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优化 马铃薯 繁育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马铃薯繁育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优化的马铃薯种薯繁育方法,操作步骤如下:第一步:取25~40天苗龄的马铃薯野生种和栽培品种的组织,进行培养无病毒试管苗的叶片为材料,操作前用刀片将叶片切成细片,并置于前处理液中进行处理,然后将叶片放入酶解液中,在20℃~30℃全黑暗条件下处理16~28个小时。本发明通过将野生株与培养株机箱结合,可以得到既具有野生株生长繁育速度快,同时也具有培养株品质高的杂交株,进而可以避免野生株与培养株各自的缺点,同时通过生根培养以及对试管苗的培养可以分别通过生物和物理的方式促进杂交株生长繁殖,从而得到品质高易大面积种植且结实快的杂交株。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马铃薯繁育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优化的马铃薯种薯繁育方法。
背景技术
马铃薯属于无性繁殖作物,通常利用块茎做种,多种病害极易通过块茎世代传递和扩大危害,同时马铃薯种薯具有用量大、易损耗、繁育周期长等特殊性,因此马铃薯种薯繁育关系到马铃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提质增效。
目前很多国家及地区都把马铃薯作为主食,而目前马铃薯的种植率不高,其主要原因是现有马铃薯的品质不高,进而导致发芽率底以及口感不佳等情况,进而会减少人们食用以及种植马铃薯.进而会导致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呈现恶性循环。
同时,由于我国独特的气候条件导致马铃薯种薯的繁育需4~5年的时间,因此提高马铃薯繁育的质量及速度异常重要,而现有的马铃薯繁育方法存在步骤对且复杂或成功率底的问题,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以上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优化的马铃薯种薯繁育方法,具有质优以及快速繁殖的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优化的马铃薯种薯繁育方法,操作步骤如下:
第一步:取25~40天苗龄的马铃薯野生种和栽培品种的组织,进行培养无病毒试管苗的叶片为材料,操作前用刀片将叶片切成细片,并置于前处理液中进行处理,然后将叶片放入酶解液中,在20℃~30℃全黑暗条件下处理16~28个小时,原生质体的纯化采用漂浮和沉降相结合的方法;
第二步:将步骤一步骤中获取的不带细胞壁的野生种裸露细胞和栽培种的原生质体放在一起,首先使用活性剂和融合剂对其进行处理,再施加电压,形成电脉冲使二者细胞融合;
第三步: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液培养,经筛选后得到杂种植株,将杂种植株采用单株成苗的方式,首先将茎尖苗均匀接种到壮苗培养基进行生根培养,获得完整的试管苗;并将根尖苗先接种到继代培养基上,在20℃~25℃,光强2000lux~3000lux的环境下,进行每天16h的培养,直至形成5cm~8cm的小苗;
第四步:将步骤三中获得的小苗接种到生根培养基上,在20℃~25℃,光强2000lux~3000lux、光照16h/d下进行培养,获得完整的试管苗并将其接种至培养瓶内;
第五步:将步骤四试管苗培养30~38天后,在超净工作台中将高糖培养基加入到培养瓶内,最后在黑暗条件下继续培养并诱导其结出试管薯,所述黑暗条件不等于光照不足的环境,而是确定的完全无光的环境中,这样可以促进试管苗快速结实。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步中使用的刀片在操作前需要用酒精清洗干净并完成消毒,由于需要切割两个不同的植物组织,因此在对前一个植株叶片切割完成后,同样需要对刀片进行清理,而此时的清理方式是先用蘸取70%酒精的纸巾擦拭以清除黏附的组织碎片及OCT,再用RNA酶抑制剂清洗后使用RNAse-free水清洗并擦净即可,以保护紧接着要切片的组织中的RNA。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步中对组织叶片切出的细片的宽为5mm~8mm,长度为8mm~12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内蒙古中加农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内蒙古中加农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17507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