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聚1-丁烯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181337.3 | 申请日: | 2021-10-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5960283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14 |
发明(设计)人: | 陈明;陈江波;赵梦垚;宁波;梁大立;施俊林;苏洪;曹晶洋;胡晓石;陈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中石化宁波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F10/08 | 分类号: | C08F10/08;C08F4/649;C08L23/20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王崇;李婉婉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丁烯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聚烯烃制备与应用领域,公开了一种聚1‑丁烯及其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包括:将1‑丁烯与可选的共聚单体进行聚合反应,得到含聚合物的溶液;将含聚合物的溶液进行挥发分脱除处理,得到聚合物粗品;将聚合物粗品与助剂混合后进行造粒得到颗粒状聚合物;将颗粒状聚合物进行汽提。采用本发明的方法能够明显降低现有的聚1‑丁烯中VOCs含量,增加聚1‑丁烯产品适用范围。本发明的制备方法操作简便、成本低廉、设备要求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聚合物制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聚1-丁烯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聚烯烃的种类繁多,以其力学性能优异、易于加工成型、外观优良、价格低廉等诸多优势令其应用范围广泛,在日常生活中占据不可或缺的地位。但由于受催化剂、聚合工艺、氧化物残留和短链低聚物的影响,同时长期使用过程中受光、热等影响会降解产生副产物和小分子杂质,使得大部分聚烯烃产品或多或少面临消除可挥发性有机物的问题。
工业上通常在加工段添加助剂的方式解决该问题,比如,CN102731901B中在聚合物中添加全硫化粉末硅橡胶,依靠吸附功能脱除聚合物中的可挥发性有机物。CN103304893B中提出的方法采用全硫化粉末橡胶和苯并呋喃酮类自由基捕捉剂协同作用降低聚合物VOC含量,有效解决了单独使用苯并呋喃酮类化合物难以高效率降低VOC含量的缺点。CN104448573B提出一种改进配方,聚丙烯树脂与无机填料、增韧剂、氧化银、抗氧剂和二酰肼类化合物组合,氧化银与抗氧剂协同作用降低烷基自由基浓度,能有效降低醛酮类物质。CN112048123A提及采用含-NH2和季铵基团的复配硅酸盐吸附剂,该吸附剂含大量空穴结构,带有不同吸附官能团,以化学吸附和物理吸附协同吸附高温产生的低分子量产物,达到降低VOC的效果。CN101255252B中聚丙烯与VOC驱除剂(碳酸氢钙、碳酸氢钠、碳酸氢镁、水、沸点低于200℃的脂肪醇等)、抗氧剂、滑石粉等共混,在真空挤出造粒制备低散发型产品,但是添加的驱除剂难于与PP熔体均匀分散,并且三级抽真空使驱除剂在体系中存在的有效时间减少,脱挥效率不高。
在加工阶段普遍添加使用的VOC驱除剂、吸附剂等是基于物理吸附、化学吸附或自由基捕捉等原理,但是无论采用物理吸附还是化学吸附的方式,均存在吸附平衡性和选择性的问题,在较高的温度下平衡向解吸附方向移动,造成可挥发有机物挥发,存在VOC后期再释放的问题。
而以上列举的方法均为聚丙烯或聚乙烯中降低聚合物中可挥发分常采用的方法,虽然现有技术中也有将上述方法用于聚1-丁烯中可挥发分的脱除,但是效果不理想,主要是聚丙烯和聚乙烯通常不溶于有机溶剂或反应单体,而聚1-丁烯极在易溶于有机溶剂或反应单体中,从而增加了聚1-丁烯中可挥发分的脱除的难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方法制备的聚1-丁烯中可挥发分含量高和不易脱除的问题,提供了一种聚1-丁烯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聚1-丁烯的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包括:
(1)将1-丁烯与可选的共聚单体进行聚合反应,得到含聚合物的溶液;
(2)将含聚合物的溶液进行挥发分脱除处理,得到聚合物粗品;
(3)将聚合物粗品与助剂混合后进行造粒得到颗粒状聚合物;
(4)将颗粒状聚合物进行汽提。
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由第一方面所述制备方法制备得到的聚1-丁烯。
优选地,所述聚1-丁烯中VOCs含量低于160μg/g。
更优选地,所述聚1-丁烯中VOCs含量低于100μg/g。
本发明制备的聚1-丁烯具有气味小,VOCs含量低的特点,产品性能优良,增加了聚1-丁烯产品适用范围;本发明的制备方法操作简便、成本低廉、设备要求低。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中石化宁波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研究院;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中石化宁波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18133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