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地下综合管廊自动除湿系统及其实施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182271.X | 申请日: | 2021-10-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99027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07 |
发明(设计)人: | 王健;浦春林;宋翠翠;王亮;胡一苇;陈芳;阳蒸 | 申请(专利权)人: | 悉地(苏州)勘察设计顾问有限公司;苏州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开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F3/14 | 分类号: | F24F3/14;F24F13/30;F24F13/02;F24F11/30;F24F11/52;F24F11/56;F24F11/63;E02D29/045 |
代理公司: | 苏州国诚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2293 | 代理人: | 陈君名 |
地址: | 215123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地下 综合 自动 除湿 系统 及其 实施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地下综合管廊自动除湿系统及其实施方法,包括管廊主体,所述管廊主体的一侧内侧固定有排风座,所述管廊主体的另一侧内侧固定有回风座,所述排风座与回风座之间连接有输风管道,所述排风座与输风管道之间连接有出风接口,所述输风管道与回风座之间连接有进风接口,所述输风管道上安装有热交换装置、除湿机主体与再生风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地下综合管廊自动除湿系统及其实施方法,设有热交换装置、除湿机主体与再生风机,并在内部设置有自动除湿系统,能够方便更好的进行除湿操作,便于进行检测与控制,循环通风,除湿性能更为优异,还可以装置出现问题时自动报警,可及时检修,简单实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管廊除湿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地下综合管廊自动除湿系统及其实施方法。
背景技术
管廊自动除湿系统是一种进行管廊除湿操作的支撑系统,在管廊进行建造的过程中,需要对内部进行除湿操作,新风除湿机布置于管廊中间层通风机房内,与风机串联运行,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管廊自动除湿系统的制造工艺要求也越来越高。
现有的管廊自动除湿系统在使用时存在一定的弊端,首先,在进行使用的时候,除湿效果较差,不能很好的进行空气循环,不利于人们的使用,还有,不能很方便的对除湿进行检测与控制,工作较为麻烦,出现问题时不能及时检修,给人们的使用过程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为此,我们提出一种地下综合管廊自动除湿系统及其实施方法。
发明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地下综合管廊自动除湿系统及其实施方法,设有热交换装置、除湿机主体与再生风机,并在内部设置有自动除湿系统,能够方便更好的进行除湿操作,便于进行检测与控制,循环通风,除湿性能更为优异,还可以装置出现问题时自动报警,可及时检修,简单实用,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地下综合管廊自动除湿系统,包括管廊主体,所述管廊主体的一侧内侧固定有排风座,所述管廊主体的另一侧内侧固定有回风座,所述排风座与回风座之间连接有输风管道,所述排风座与输风管道之间连接有出风接口,所述输风管道与回风座之间连接有进风接口,所述输风管道上安装有热交换装置、除湿机主体与再生风机。
作为本申请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热交换装置内部设置有加热装置、水热交换装置、空气源热泵装置、空气热交换装置与热力元件,所述空气热交换装置接入输风管道,所述空气热交换装置连接热力元件与空气源热泵装置,所述热力元件与空气源热泵装置连接水热交换装置,所述水热交换装置连接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连接输风管道。
作为本申请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排风座、回风座的内侧分别通过出风接口、进风接口与输风管道进行连接,所述输风管道贯穿再生风机、除湿机主体和热交换装置之间的位置。
作为本申请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空气热交换装置的输入端与输风管道的输出端进行连接,所述加热装置的输出端与输风管道的输入端进行连接,所述空气热交换装置的输出端与热力元件、空气源热泵装置的输入端进行连接,所述热力元件、空气源热泵装置的输出端与水热交换装置的输入端进行连接。
作为本申请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除湿机主体内部设置有自动除湿系统、温控模块、除湿模块、热交换模块、湿度检测模块、进风模块与出风模块,所述自动除湿系统连接温控模块、除湿模块、热交换模块、湿度检测模块、进风模块与出风模块。
作为本申请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温控模块与湿度检测模块之间连接有温湿度传感模块、无线通讯模块、中央控制模块、电源模块、显示模块与报警模块,所述温湿度传感模块连接无线通讯模块,所述无线通讯模块连接中央控制模块,所述中央控制模块连接显示模块与报警模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悉地(苏州)勘察设计顾问有限公司;苏州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开发有限公司,未经悉地(苏州)勘察设计顾问有限公司;苏州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开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18227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混合储能系统功率分配优化方法及终端
- 下一篇:一种耐高温导电银胶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