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用侧部气囊装置及乘员保护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1201451.8 | 申请日: | 2021-10-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4454844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10 |
发明(设计)人: | 深渡濑修;河村和浩;太田悠登;荒井佑太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R21/207 | 分类号: | B60R21/207;B60R21/231;B60R21/2346 |
代理公司: | 中国贸促会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11038 | 代理人: | 李双亮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用侧部 气囊 装置 乘员 保护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侧部气囊装置及乘员保护装置。车辆用侧部气囊装置(40)具备充气装置(44)、侧部气囊(46)及管道(48),搭载于使用三点式的座椅安全带(32)对乘员进行约束的车辆用座椅(12)的座椅靠背(16)中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侧部(16A)。侧部气囊(46)在车辆的侧面碰撞时从充气装置(44)接受气体的供给。由此,腰部腔室(46D)从侧部(16A)的下部向乘员(P)的腰部(W)的侧方膨胀展开,并且头部腔室(46A)从侧部(16A)的上表面(16A1)侧向乘员(P)的头部(H)的侧方膨胀展开。在该侧部气囊(46)内沿侧部气囊(46)的上下方向延伸的管道向腰部腔室(46D)内及头部腔室(46A)内引导来自充气装置(44)的气体。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车辆用侧部气囊装置及具备该装置的乘员保护装置。
背景技术
在日本特开2011-105107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搭载于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侧部的车辆用侧部气囊装置。在该车辆用侧部气囊装置中,在具有头部保护膨胀部(头部腔室)及腰部保护膨胀部(腰部腔室)的侧部气囊内收容有充气装置及内管(管道)。在车辆的侧面碰撞时,从充气装置产生的气体经由管道向头部腔室及腰部腔室供给。由此,头部腔室向乘员的头部的侧方膨胀展开,腰部腔室向乘员的腰部的侧方膨胀展开。国际公开第2011/016107号也公开了同样的技术。
在上述各在先技术中,并未公开侧部气囊与座椅安全带的关系。在座椅安全带为一般的三点式的情况下,上述各在先技术的侧部气囊相对于座椅安全带的肩带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膨胀展开。在该情况下,由于侧部气囊的头部腔室相对于乘员的头部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远离并膨胀展开,因此,在头部被头部腔室约束之前会产生时滞。因此,从提高头部的初始约束性能的观点出发,存在改善的余地。
发明内容
本公开是考虑上述情况而做出的,得到一种能够提高头部的初始约束性能的车辆用侧部气囊装置及乘员保护装置。
本公开的第一形态的车辆用侧部气囊装置搭载在使用三点式的座椅安全带对乘员进行约束的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中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侧部,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用侧部气囊装置具备:充气装置,所述充气装置在车辆的侧面碰撞时产生气体;侧部气囊,所述侧部气囊从所述充气装置接受气体的供给,使腰部腔室从所述侧部的下部向乘员的腰部的侧方进行膨胀展开,并且使头部腔室从所述侧部的上表面侧向乘员的头部的侧方进行膨胀展开;以及管道,所述管道在所述侧部气囊内沿所述侧部气囊的上下方向延伸,将来自所述充气装置的气体向所述腰部腔室内及所述头部腔室内引导。
在第一形态中,使用三点式的座椅安全带将乘员约束于车辆用座椅。在该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中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侧部搭载有车辆用侧部气囊装置。在该车辆用侧部气囊装置中,在车辆的侧面碰撞时从充气装置产生气体,并将该气体向侧部气囊供给。在该情况下,来自充气装置的气体经由在侧部气囊内沿侧部气囊的上下方向延伸的管道被引导到侧部气囊的腰部腔室内(下部腔室内)及头部腔室内(上部腔室内)。由此,腰部腔室从上述侧部的下部向乘员的腰部的侧方膨胀展开,并且头部腔室从上述侧部的上表面侧向乘员的头部的侧方膨胀展开。在该情况下,由于设置有上述管道,所以来自充气装置的气体的力容易施加于头部腔室,来自上述侧部的上表面侧的头部腔室的膨胀展开变得容易。其结果是,容易使头部腔室在相对于座椅安全带的肩带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即乘员的头部侧)膨胀展开。由此,由于能够使头部腔室的膨胀展开位置靠近乘员的头部,因此,能够提高头部的初始约束性能。此外,上述侧部是在座椅靠背中包括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侧部支承部在内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的部位。该侧部的上表面构成座椅靠背的上表面的一部分。
在第一形态的基础上,在本公开的第二形态的车辆用侧部气囊装置中,在所述管道的上端部形成有上侧喷出口,所述上侧喷出口在所述侧部气囊的膨胀展开时在相对于所述座椅安全带的肩带的乘员的头部侧且所述头部腔室内开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20145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