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作声动力/光动力敏化剂的酞菁-青蒿素偶联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111211721.3 | 申请日: | 2021-10-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8884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22 |
发明(设计)人: | 黄剑东;柯美荣;赵鹏辉;郑碧远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D519/00 | 分类号: | C07D519/00;C07F7/10;A61K41/00;A61K47/55;A61K31/357;A61P35/00 |
代理公司: | 福州元创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100 | 代理人: | 林文弘;蔡学俊 |
地址: | 350108 福建省福州市***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作 动力 敏化剂 青蒿素 偶联物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作声动力/光动力敏化剂的酞菁‑青蒿素偶联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酞菁‑青蒿素可以在水中发生自组装。在水中,所述偶联物在超声作用高效下产生活性氧,可以作为声敏剂使用。同时,所述偶联物及其自组装体在光作用下也可产生活性氧,也可以作为光敏剂使用。本发明所得酞菁‑青蒿素偶联物可产生有效的声动力治疗抗肿瘤效应,同时也具有显著的声动力和光动力协同抗肿瘤效应,在制备声动力治疗和声/光动力协同治疗药物方面具有显著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功能材料以及药物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作声动力/光动力敏化剂的酞菁-青蒿素偶联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声动力治疗(SDT)源于光动力治疗(PDT),已成为一种新型的非侵袭性癌症治疗方式,它采用低强度超声代替PDT中使用的光作为激发源,诱导声敏化剂的激活,产生活性氧(ROS),导致癌细胞和肿瘤组织的损伤,除了像PDT一样具有非侵入性和特定的靶向选择性外,SDT还得益于超声对组织的高渗透深度,可以直达并治疗深部肿瘤组织,而治疗深度是PDT的致命弱点之一。
SDT的治疗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声敏剂的性能,人们在开发各种声敏剂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目前有机声敏化剂主要来源于光敏化剂,如血卟啉单甲醚(HMME)、原卟啉IX (PpIX)、氯卟啉e6 (Ce6)、卟啉钠(DVDMS)、酞菁等,但是这些光敏化剂的声敏化效果有待提高,自身的声动力治疗有待提高。因此,研究开发新型有高效的声敏剂,对于推动声动力治疗在临床应用具有重要的价值。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酞菁-青蒿素偶联物及其在制造声动力/光动力敏化剂及制药领域应用。所制得的偶联物不仅具有良好的声动力治疗活性,而且也显示出优异的协同声/光动力治疗抗肿瘤活性,具有显著的优势。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酞菁-青蒿素偶联物,包括酞菁锌-青蒿素偶联物或酞菁硅-青蒿素偶联物,其在水中能够发生自组装,形成100-200nm的纳米颗粒。
本发明所述酞菁锌-青蒿素偶联物具体包括以下几类:
(1)单取代酞菁锌-青蒿素偶联物,其结构式为:
(Ⅰ)或
(Ⅱ)。
(2)二取代酞菁锌-青蒿素偶联物,其结构式为:
(Ⅲ)。
(3)四取代酞菁锌-青蒿素偶联物,其结构式为:
(Ⅳ)或
(Ⅴ)。
(4)酞菁硅-青蒿素偶联物,其结构式为:
(VI)。
本发明的目的之二是保护上述酞菁-青蒿素偶联物的制备方法,
(1)单取代酞菁锌-青蒿素偶联物 Ⅰ 或 Ⅱ 是以青蒿琥酯和结构如下式所述酞菁锌(Pre I或Pre II)为原料,以1-(3-二甲氨基丙基)-3-乙基碳二亚胺盐酸盐为缩合剂、4-二甲氨基吡啶为催化剂,以二氯甲烷为溶剂, 10-35℃条件下搅拌反应12-48 h,通过减压去除溶剂。进而通过硅胶柱和尺寸排阻色谱柱进行纯化。其中,所用酞菁锌Pre Ⅰ或Pre Ⅱ、青蒿琥酯、1-乙基-3-(3-二甲氨基丙基)羧二亚胺盐酸盐和4 -(二甲胺基)吡啶的投料摩尔比为1:(1~12):(1~20):(1~20)。
PreⅠ或Pre Ⅱ。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州大学,未经福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21172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