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生产燃料油的方法和系统及其应用以及燃料油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111212427.4 | 申请日: | 2021-10-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4437822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04 |
发明(设计)人: | 彭冲;方向晨;乔凯;王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10G67/14 | 分类号: | C10G67/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产 燃料油 方法 系统 及其 应用 以及 | ||
本发明公开一种生产燃料油的方法和系统及其应用以及燃料油及其应用,该方法包括:(1)将含硫原料油与碱金属接触进行预反应得到预反物料,所述预反应在非临氢条件下进行;(2)将所述预反物料与供氢剂接触进行加氢反应;(3)将步骤(2)获得的物料经过分离后获得液相产品燃料油和固体混合物。本发明的方法可将劣质廉价的原料油例如重质渣油转化为燃料油,碱金属利用效率高,过程安全可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含硫原料油加工利用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生产燃料油的方法和系统及其应用以及燃料油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随着全球环保法规日趋严格,在清洁汽柴油完成质量升级换代后,清洁的低硫船用燃料油将成为未来几年重点关注的油品之一。国际海事组织《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规定,自2020年1月起在海上一般区域航行所用的船用燃料油的硫质量分数由现在的不超过3.5%降至不超过0.5%;在排放控制区域航行时,船用燃料油的硫质量不应超过0.1%。通常船用燃料油主要分为两大类,即馏分型燃料油和残渣型燃料油。馏分型燃料油主要适用于中速船舶发动机;而残渣型燃料油一般由重油和轻质馏分混合而成,它发热量大、燃烧性能好、贮存稳定、腐蚀小,是用途广泛的优良燃料,尤其是大马力中低速船舶发动机如大型远洋船舶的最经济理想燃料。高硫残渣型船用燃料油以价格优势占整个市场约70%的份额,馏分型船用燃料油约占25%,其余为低硫燃料油和少量液化天然气。
CN109705909A公开了一种由煤焦油生产船用燃料油的方法,具体包括:脱水和机械除杂后的煤焦油全馏分原料引入浆态床加氢反应器中进行加氢处理;将所述加氢处理后得到的浆态床加氢反应器流出物依次进行分离、常压分馏和减压分馏,得到常顶油、常一线油、减一线油和减底油;将常一线油和部分减底油形成的混合物作为船用轻燃料油产品,以及将减一线油和剩余的减底油形成的混合物作为船用重燃料油产品。采用本方法虽然可以获得低硫船用燃料油产品,实际上是将好的品质油品进行勾兑,不能达到物尽其用的目的。
CN103695031A公开了一种由煤焦油原料生产柴油兼产船用燃料油调和组分的方法:煤焦油全馏分原料与氢气混合后进入预加氢浆态床反应器进行反应,预加氢产物经气液分离和分馏后,分出轻组分和重组分,其中部分重组分作为船用燃料油,其余重组分和轻组分进一步进行加氢提质以生产清洁柴油。该方法氢气消耗量巨大,副产柴油组分的润滑性不好,不能满足国V/国VI柴油标准。
CN106811242B公开了一种环保低碳高热值船用燃料油,其配方组成以重量份计算,包括船用燃料油的主要原料600~750kg,软水250~350kg,乳化液80~120kg十六烷值提高剂1~3kg,联苯0.05~0.15kg,聚异丁烯胺0.15~0.3kg,苯骈三氮唑0.005~0.015kg,二茂铁0.3kg~0.5kg。经500kHz高频率、25KW大功率超声波微乳化机和均质高速剪切机混合成船用燃料油,船用馏分燃料油是清亮透明的,三年不变色,油水不分层。该发明产品适合船用柴油机主机和发电机使用,具有环保、低碳、节能、高热值、低成本、防锈、防腐蚀等优点,但实际上是将好的品质油品,添加部分化学添加剂,达到满足船用燃料油标准要求,不能适应广泛原料生产低硫船用燃料油的目的。
碱金属与杂原子和/或一种或多种重金属中的一部分反应即碱金属脱硫法能够改善原料品质,但目前该方法反应过程效率低,特别是碱金属的利用率不高,产物中含有未反应的碱金属,后续需要进一步处理产品中未反应的碱金属,以满足低硫船用燃料油的要求。碱金属脱硫技术在生产低硫船燃领域如何实现高效的应用,是炼油领域亟需攻克的难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生产燃料油的方法,该方法可将劣质廉价的重质渣油等含硫原料油转化为低硫船用燃料油,碱金属利用效率高,过程安全可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21242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