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电动尾门的低频敲鼓声主动控制方法、系统及车辆在审
申请号: | 202111216334.9 | 申请日: | 2021-10-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4005462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01 |
发明(设计)人: | 张思文;张杰;雷洋;庞剑;贾文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10L25/03 | 分类号: | G10L25/03;G10L25/18;G10L25/51;G10K11/16;B60R16/037 |
代理公司: | 重庆华科专利事务所 50123 | 代理人: | 谭小琴 |
地址: | 400023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电动 低频 鼓声 主动 控制 方法 系统 车辆 | ||
本发明公开的一种基于电动尾门的低频敲鼓声主动控制方法、系统及车辆,包括以下步骤:获取车速信息和尾门状态信号;响应于检测到车辆处于行驶状态,且尾门处于关闭状态时,控制单元根据车内检测到的低频敲鼓声输出一对应的调控电流给电机,以使电动撑杆驱动尾门抵抗由路面激励力导致的刚体运动。本发明能够实现抑制低频敲鼓声的目的。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汽车NVH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电动尾门的低频敲鼓声主动控制方法、系统及车辆。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消费者对于汽车NVH(噪声、振动、舒适性)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而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汽车低频路噪越发成为NVH控制的技术难题。当汽车以一定速度运动时,来自路面的激励力将通过悬架、车体梁系一直传递到车体板系及闭合件,从而产生辐射噪声。其中20~50Hz低频敲鼓声是最突出的低频路噪问题,它主要是由路面激励轮胎及悬架系统、经由车体传递到尾门产生刚体运动从而挤压车内声腔导致的类似“敲鼓”的低频压耳声。当路面激励力的频率与尾门约束状态下的刚体模态发生耦合时,这种敲鼓声会更加明显。通常情况下,汽车尾门通过两个铰链、密封条、锁销、2~4个缓冲块、2~4个限位块以及两个撑杆与车体连接,它们的结构刚强度、安装位置及压缩量等参数对尾门的约束状态都有较大影响。因此,常规控制方法主要是通过改变车体框架刚度、铰链连接刚度、密封条密封反力、缓冲块压缩量、限位块或锁销位置,或在激励力传递路径上设置吸振器等方式来抑制低频敲鼓声。但实践表明,由于尾门外观间隙、高差的要求,或者与异响性能的冲突,这些解决方案要么无法工程实现,要么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因此,有必要开发一种基于电动尾门的低频敲鼓声主动控制方法、系统及车辆。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电动尾门的低频敲鼓声主动控制方法、系统及车辆,以实现抑制低频敲鼓声的目的。
第一方面,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基于电动尾门的低频敲鼓声主动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获取车速信息和尾门状态信号;
响应于检测到车辆处于行驶状态,且尾门处于关闭状态时,控制单元根据车内检测到的低频敲鼓声输出一对应的调控电流给电机,以使电动撑杆驱动尾门抵抗由路面激励力导致的刚体运动。
可选地,所述调控电流根据车内检测到的低频敲鼓声来标定。
可选地,所述调控电流与低频敲鼓声的对应关系通过试验标定所得,具体为:
试验样车在试验道路上以预设车速匀速行驶,通过噪声检测麦克风测试车内噪声,并对车内噪声中的低频敲鼓声的频率、幅值和相位进行识别,通过识别到的低频敲鼓声的调频、调幅和调相对控制单元输出的调控电流进行不断修正,直至低频敲鼓声的幅值降低至预设标准以下,得到该预设车速下,调控电流与低频敲鼓声的对应关系;重复以上试验,得到不同车速下低频敲鼓声与调控电流的对应关系。
可选地,所述调控电流与低频敲鼓声的对应关系通过实时反馈标定所得,具体为:
在汽车上设置噪声检测麦克风和反馈回路,以噪声检测麦克风实时检测到的低频敲鼓声频率、幅值和相位为参考和反馈信号,对调控电流进行调频、调幅和调相,直至低频敲鼓声幅值降低至预设标准以下。
可选地,将采用试验标定方法标定好的不同车速下低频敲鼓声与调控电流的对应关系作为初始值写入控制单元中;
在汽车上设置噪声检测麦克风和反馈回路,以噪声检测麦克风检测到的低频敲鼓声频率、幅值和相位为参考和反馈信号,通过控制单元对调控电流的调频、调幅和调相进行实时修正。
第二方面,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基于电动尾门的低频敲鼓声主动控制系统,包括控制单元和电动撑杆,所述控制单元与电动撑杆的电机连接;所述控制单元被配置为能执行如本发明所述的基于电动尾门的低频敲鼓声主动控制方法的步骤。
第三方面,本发明所述的一种车辆,采用如本发明所述的基于电动尾门的低频敲鼓声主动控制系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21633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