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功能智能杆防雷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1218234.X | 申请日: | 2021-10-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3931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21 |
发明(设计)人: | 陈柯;郭浩;柳志江;宋星灼;揣玉靖;容江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科安达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深圳科安达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T19/04 | 分类号: | H01T19/04;H01B7/17;H02H9/04;H05K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 代理人: | 赵悦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福***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功能 智能 防雷 方法 | ||
1.一种多功能智能杆防雷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获取智能杆的地质条件和气象条件;
根据所述地质条件和气象条件确定智能杆的防雷等级和应用环境;
根据所述防雷等级和应用环境,选择雷电防护措施;
根据所述雷电防护措施选择对应的防雷系统,并将所述防雷系统接入所述智能杆中,并根据供配电情况将防雷系统和智能杆中电子设备接地;
所述智能杆的防雷等级包括一级防雷和二级防雷,所述一级防雷采用与智能杆的杆体分体式设置的接闪器,进行直击雷防护和接地时,在所述智能杆的杆体内设置引下线以及与所述杆体同轴的金属屏蔽管,所述引下线设置在所述金属屏蔽管中,所述金属屏蔽管在底部单端连接接地排或人工接地体,所述引下线与所述杆体绝缘,接闪器设置在所述杆体的顶部,且与所述引下线的一端连接,所述引下线的另一端与接地排的一个端口连接,与所述接地排的第二个端口连接;所述接地排的第三个端口通过防雷接地引入线与埋设在地基中的人工接地体连接;
所述接地排包括防雷接地排和联合接地排,所述引下线的另一端与所述防雷接地排的一个端口连接,电涌保护器与所述防雷接地排的第二个端口连接;所述防雷接地排的第三个端口通过防雷接地引入线与埋设在地基中的所述人工接地体连接;
所述二级防雷采用与智能杆的杆体一体成型的接闪器,进行所述直击雷防护和接地时,所述杆体作为引下线与接地排的一个端口连接,电涌保护器与所述接地排的第二个端口连接;所述接地排的第三个端口通过防雷接地引入线与埋设在地基中的人工接地体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智能杆防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雷电防护措施包括:直击雷防护和接地、磁场屏蔽、合理布线、等电位连接、雷击过电压防护和地电位反击防护中至少一种。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功能智能杆防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屏蔽的方法包括线路屏蔽和空间屏蔽,所述线路屏蔽是将智能杆中电子设备的供电线路和信号线路设置在屏线缆内;所述空间屏蔽是将智能杆中电子设备整个设置在空间屏蔽箱内。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功能智能杆防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合理布线是将连接智能杆上任意两电子设备之间的供电线路和信号线路设置在一侧,且供电线路和信号线路相互绝缘,减小线缆自身形成的电磁感应环路面积。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功能智能杆防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等电位连接的方法为:对于一级防雷的智能杆,将挂设在所述杆体上的电子设备连接所述杆体后,连接联合接地排,所述引下线连接防雷接地排;对于二级防雷的智能杆,所述杆体连接防雷接地排,挂设在所述杆体上的电子设备直接连接联合接地排。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功能智能杆防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雷击过电压防护包括:供配电系统雷电过电压防护和天馈信号系统雷电过电压防护,所述供配电系统雷电过电压防护的方法为:电源电缆通过过载保护器与智能杆上电子设备连接,且电源电缆同时连接电源的电涌保护器和防雷接地排的一端,电源的电涌保护器连接防雷接地排的第二端,所述防雷接地排第三端接地;所述电子设备分别通过电子设备保护接地线、电子设备工作接地线与联合接地排的第一端和第二端连接,所述联合接地排的第三端接地。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多功能智能杆防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天馈信号系统雷电过电压防护的方法为:电源电缆通过信号的电涌保护器与智能杆上电子设备连接,且电源电缆同时连接防雷接地排的一端,信号的电涌保护器连接防雷接地排的第二端,所述防雷接地排第三端接地;所述电子设备分别通过电子设备保护接地线、电子设备工作接地线与联合接地排的第一端和第二端连接,所述联合接地排的第三端接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科安达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深圳科安达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科安达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深圳科安达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218234.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