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广赤眼蜂防治黄野螟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218324.9 | 申请日: | 2021-10-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940316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18 |
发明(设计)人: | 冼世庆;王祥;卜蜜源;林思诚;林明辉;吴华青;李太钊;曾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茂名市林业科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K67/033 | 分类号: | A01K67/033;A01G13/00 |
代理公司: | 茂名市穗海专利事务所 44106 | 代理人: | 高锡珍 |
地址: | 525000 ***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赤眼蜂 治黄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广赤眼蜂防治黄野螟的方法,该方法为广赤眼蜂在防治黄野螟卵中的应用。本发明采用的广赤眼蜂能够寄生黄野螟卵以及降低黄野螟的幼虫孵化率,能够对黄野螟起到有效的防治作用,而且该应用杀虫效果显著、无公害环保,不会对环境生态以及林业产品质量造成影响。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植物害虫防治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广赤眼蜂防治黄野螟的方法。
背景技术
黄野螟(
近年来,随着海南、广东和云南等地人工大规模种植土沉香面积的日益扩大,黄野螟的危害也越来越严重,根据广东茂名化州地区统计,黄野螟发生严重时,土沉香树的被害株率可高达90%以上,不仅影响林分景观和土沉香的健康生长,而且造成严重的枯苗、死苗,使得土沉香树结香产量质量下降,经济损失极大,严重影响到沉香产业发展。黄野螟已成为我国土沉香种植区害虫防治的重点对象。
目前,对于黄野螟的防治主要为幼虫期喷洒化学农药,化学农药能有效杀灭绝大部分黄野螟幼虫,但长期大量使用化学农药会导致农药残留,影响土沉香产品质量,污染环境,危害生态,业已成为制约沉香产业绿色发展不可忽略的因素;生物防治方法有利用白僵菌、绿僵菌、天敌螳螂、云南松毛虫赤眼蜂等防治黄野螟的研究报道。利用本地在土沉香林间寄生黄野螟卵的广赤眼蜂人工养殖后防治黄野螟的报道仍处空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了一种可操作性强且效果稳定的广赤眼蜂室内养殖及田间防治黄野螟技术,通过野外林间广赤眼蜂采集、室内繁殖与保存广赤眼蜂、蜂卡制作及保存、田间释放广赤眼蜂等较为系统的研究,以期为大面积利用广赤眼蜂防治黄野螟提供科学依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广赤眼蜂防治黄野螟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1)室内繁殖广赤眼蜂:在土沉香林间观察叶背,采集黄野螟卵块,当卵粒呈全黑状态,即是被广赤眼蜂寄生。沿着卵块外围将卵块从土沉香叶片剪下来,揭开空白卵卡上双面胶的离型层,将卵块平整地粘贴在双面胶上,未粘贴有卵块的双面胶区域用离型层粘盖住。放入透明塑料指形管中(φ2.8cm×L12cm),每管放入一块卵块。拧好盖,置于30℃,50%RH环境中;对于寄生率未达到100%的卵块,每日观察一次是否有黄野螟幼虫,并将其及时清除掉。广赤眼蜂羽化后,用滤纸条(L3cm×W1cm)浸透10%蜂蜜水,平整放入指形管内,每天更换一次滤纸;接种广赤眼蜂时,将卵卡平整放入指形管中,避免与滤纸接触,每管每次可接入卵卡1~2张,拧好盖,置于30℃,50%RH环境中;2h后,接蜂完毕,蜂卡制作完成;将蜂卡移入新的指形管中,每管可放入蜂卡1~2张,置于30℃,50%RH环境中,2天后,将蜂卡平铺在塑料托盘上,放入自封袋,置于7℃、75%RH的培养箱中,可保存15~30天。
(2)卵卡制作:用80g/m2的A4打印纸打印出卵卡底板(L4cm×W2cm),将剪下的双面胶纸(L2cm×W0.8cm)粘在底板的正中央位置。将清洁好的未灭活米蛾卵平摊在培养皿中,置于20W紫外灯灭菌工作台,距离紫外灯30cm处。30min后,米蛾卵灭活完毕。揭开底板上双面胶的离型层,倾斜培养皿,将灭活米蛾卵均匀撒在双面胶上,用镊子夹住底板,敲击镊子震落掉多余的米蛾卵,即制成卵卡,载卵量为1000粒/张。若不及时接蜂,将卵卡平铺在塑料托盘上,放入自封袋,置于7℃、75%RH的培养箱中,可保存15~30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茂名市林业科学研究所,未经茂名市林业科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21832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集成屏蔽功能的薄膜电容结构
- 下一篇:一种高性能小型化的IPD带通滤波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