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身线束结构及汽车有效
申请号: | 202111220907.5 | 申请日: | 2021-10-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95370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9-19 |
发明(设计)人: | 路万里;卢云;张正文;朱艳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6/02 | 分类号: | B60R16/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 代理人: | 郭晓龙;黄健 |
地址: | 310051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身 结构 汽车 | ||
本申请提供一种车身线束结构及汽车,包括线束主干和多个线束支段,线束主干预埋在动力包的壳体内,动力包的壳体上设有多个连接器,连接器的第一端连接线束主干,连接器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线束支段。本申请提高了车身线束安装作业时的工作效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汽车零部件制造技术,尤其涉及一种车身线束结构及汽车。
背景技术
车身线束是汽车电路重要的连接部分。从功能上对车身线束进行划分,车身线束通常能够分为用于运载驱动执行元件电力的电力线和传递传感器输入指令的信号线。
目前车身线束通常安装在车架上,并且位于动力包的上方。参照图1,而由于受到车上功能元器件安装位置的限制,车身线束经常需要从车身前舱延伸至后部行李厢处,并穿过安装在车架上的钣金板(例如防火墙和行李厢板),从而使车身线束上的接头能够与位于车身前舱或后行李厢中的功能元器件相连接,但是这使得车身线束整体的长度往往比较长。而目前随着人们对汽车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汽车上的功能元器件也在不断增加,使得车身线束的数量越来越多,同时由于车身线束数量的增加,车身线束整体的重量也在不断增加。
在对车身线束进行安装时,由于车身线束的重量较大,车身线束的调整过程较为复杂,所以目前通常是利用人工将车身线束放置在车架上,然后根据车上不同的功能元器件所在位置对车身线束的位置进行调整,使得车身线束上的接头分别移动至功能元器件相应的位置上,随后将车身线束固定在车架上,然后再通过人工将车身线束上的接头与功能元器件相连接,从而实现车身线束的安装。
但由于人工安装车身线束时,需要对车身线束的位置进行调整,这使得有时需要操作人员拉动车身线束整体移动,而车身线束的重量较大,操作人员很难拉动车身线束整体移动,从而使相关技术中人工安装车身线束的方式非常费力,进而导致车身线束安装效率低。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车身线束结构及汽车,用以解决相关技术中,通过人工安装车身线束的方式较为费力,并且利用人工进行车身线束安装作业效率低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身线束结构,包括线束主干和多个线束支段,所述线束主干预埋在动力包的壳体内,所述动力包的壳体上设有多个连接器,所述连接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线束主干,所述连接器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线束支段。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线束主干为软排线。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线束支段包括主体部和多个连接部,所述主体部连接在所述连接器的第二端,多个所述连接部均与所述主体部相连接;所述连接部背离所述主体部的一端设有用于连接功能元器件的接头。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主体部的外层裹覆有硬化层。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接器包括公端连接器和母端连接器,所述公端连接器设置在所述动力包的壳体上,所述公端连接器上设置有第一插接部和第二插接部,所述第一插接部上设置有多个连接孔道,所述线束主干通过所述连接孔道与所述第一插接部连接;所述母端连接器设置在线束支段上,所述线束支段通过所述母端连接器与所述第二插接部插接配合以与所述线束主干相连接。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母端连接器包括与主体部相连接的第一连接端、与所述第二插接部插接配合的第二连接端和保护壳体,所述保护壳体靠近所述主体部的一端呈开口状,所述第一连接端设置在所述保护壳体的内侧,所述第二连接端设置在所述保护壳体的外侧。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公端连接器包括安装板,所述安装板嵌设在所述动力包的壳体上,所述安装板背离所述动力包的壳体内部的一侧设置有凸起,所述第二插接部设置在所述凸起上,所述第一插接部设置在所述安装板远离所述凸起所在的一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22090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