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的核心控制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111222354.7 | 申请日: | 2021-10-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5914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31 |
发明(设计)人: | 路万里;卢云;程智敏;陈文斐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6/02 | 分类号: | B60R16/02;B60L50/60;B60L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 代理人: | 张娜;刘芳 |
地址: | 310051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核心 控制系统 | ||
本申请提供一种车辆的核心控制系统。该核心控制系统包括:核心处理单元、第一接口单元、第二接口模块和第三接口单元。核心处理单元、第一接口单元、第二接口单元和第三接口单元通过线束连接。核心处理单元通过线束获取第一接口单元、第二接口单元和第三接口单元上传的数据信号,以及向第一接口单元、第二接口单元和第三接口单元发送控制指令。此外,第一接口单元还可以通过线束与后悬、动力电池相关设备、乘员舱座椅等处的传感器和执行器连接。第二接口单元和第三接口单元还可以通过线束与前舱、乘员舱、车门等处的传感器和执行器连接。本申请的方法,降低了线束的需求,降低了线束连接的复杂度。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辆的核心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新四化”浪潮席卷汽车产业,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的车辆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传统架构的车辆而言,要实现车辆的新四化必然需要增加车辆上电子控制单元(Electronic Control Unit,ECU)的数量。针对该车辆上的每一个ECU,通常需要对其进行软件开发,以实现该ECU的对应功能。同时,随着ECU数量的增加,线束成本和车身重量随之增加。因此,传统架构下的线束及ECU划分已无法适应其需求。
现有技术中,可以通过功能集成的方式,将多个ECU的功能集成到一个域控制器中。该域控制器可以向与之连接的ECU提供功能、算法等服务。与该域控制器连接的ECU只需关注硬件驱动即可,实现了车辆上ECU的精简。而这些与域控制器连接的ECU,可以散布在整车的各个区域。例如,该车辆中除了转向ECU、车联网ECU和安全气囊ECU外,其他的ECU被集成到了左侧域控制器和右侧域控制器中。
然而,现有技术中,为了实现域控制器与其对应的ECU的连接,仍然存在线束连接复杂度高的问题。该问题的存在将不利于实现整车自动化装配。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车辆的核心控制系统,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线束连接复杂度高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车辆的核心控制系统,包括:核心处理单元、第一接口单元、第二接口模块和第三接口单元;
所述核心处理单元、所述第一接口单元、所述第二接口单元和所述第三接口单元通过线束连接;
所述核心处理单元通过所述线束获取所述第一接口单元、所述第二接口单元和所述第三接口单元上传的数据信号,以及向所述第一接口单元、所述第二接口单元和所述第三接口单元发送控制指令。
可选地,所述系统,还包括:
所述核心处理单元、所述第一接口单元、所述第二接口单元和所述第三接口单元通过以太网连接。
可选地,所述系统,还包括:第一A柱插件、第二A柱插件、第一B柱插件、第二B柱插件、第一座椅插件和第二座椅插件;
所述第一A柱插件设置于所述第二接口单元上,用于将连接到所述第一A柱插件的线束与所述第二接口单元连接;所述第二A柱插件设置于所述第三接口单元上,用于将连接到所述第二A柱插件的线束与所述第三接口单元连接;
所述第一B柱插件设置于所述第二接口单元后方,通过线束与所述第二接口单元连接,用于将连接到所述第一B柱插件的线束与所述第二接口单元连接;所述第二B柱插件设置于所述第三接口单元后方,通过线束与所述第三接口单元连接,用于将连接到所述第二B柱插件的线束与所述第三接口单元连接;
所述第一座椅插件和所述第二座椅插件位于所述第一接口单元的左右两侧,通过线束与所述第一接口单元连接,用于将连接到所述第一座椅插件和所述第二座椅插件的线束与所述第一接口单元连接。
可选地,所述系统,包括:核心壳体;
所述核心处理单元、所述第一接口单元、所述第二接口单元和所述第三接口单元设置于所述核心壳体内部;所述核心壳体位于所述车身和所述动力电池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22235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