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半导体发光元件及半导体发光元件的制造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231143.X | 申请日: | 2021-10-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4744093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12 |
发明(设计)人: | 丹羽纪隆;稻津哲彦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机装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L33/44 | 分类号: | H01L33/44;H01L33/00 |
代理公司: | 上海旭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0 | 代理人: | 郑立;丁惠敏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半导体 发光 元件 制造 方法 | ||
1.一种半导体发光元件,包括:
n型半导体层,其由n型AlGaN系半导体材料构成,
活性层,其被设置在上述n型半导体层的第1上表面,由AlGaN系半导体材料构成,
p型半导体层,其被设置在上述活性层上,
p侧接触电极,其被设置于上述p型半导体层的上表面,包含Rh,
n侧接触电极,其被设置于上述n型半导体层的第2上表面,
保护层,其具有被设置在上述p侧接触电极上的p侧焊盘开口、以及被设置在上述n侧接触电极上的n侧焊盘开口,覆盖上述n型半导体层、上述活性层及上述p型半导体层的侧面,并在与上述p侧焊盘开口不同的位置处覆盖上述p侧接触电极,在与上述n侧焊盘开口不同的位置处覆盖上述n侧接触电极,
p侧焊盘电极,其在上述p侧焊盘开口处与上述p侧接触电极连接,以及
n侧焊盘电极,其在上述n侧焊盘开口处与上述n侧接触电极连接;
上述保护层包含:第1电介质层,其由SiO2构成,第2电介质层,其由与上述第1电介质层不同的氧化物材料构成,并覆盖上述第1电介质层,以及第3电介质层,其由SiO2构成,并覆盖上述第2电介质层;
上述第1电介质层的碳浓度小于上述第3电介质层的碳浓度;
上述第1电介质层、上述第2电介质层及上述第3电介质层相对于上述活性层所发出的深紫外光的波长的透射率分别为80%以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发光元件,其中,
上述第1电介质层的厚度比上述n侧接触电极的厚度及上述p侧接触电极的厚度更大。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半导体发光元件,其中,
上述第1电介质层的厚度为500nm以上1000nm以下;
上述第2电介质层的厚度及上述第3电介质层的厚度为10nm以上100nm以下。
4.一种半导体发光元件的制造方法,包括:
在由n型AlGaN系半导体材料构成的n型半导体层的第1上表面形成由AlGaN系半导体材料构成的活性层的工序,
在上述活性层上形成p型半导体层的工序,
除去上述p型半导体层及上述活性层的一部分,使得上述n型半导体层的第2上表面露出的工序,
在上述p型半导体层的上表面形成包含Rh的p侧接触电极的工序,
在上述n型半导体层的上述第2上表面形成n侧接触电极的工序,
形成由第1氧化物材料构成,覆盖上述n型半导体层、上述活性层及上述p型半导体层的侧面,并覆盖上述p侧接触电极及上述n侧接触电极的第1电介质层的工序,
形成由与上述第1氧化物材料不同的第2氧化物材料构成,并覆盖上述第1电介质层的第2电介质层的工序,
以原子层沉积法来形成由SiO2构成,并覆盖上述第2电介质层的第3电介质层的工序,
除去上述p侧接触电极上的上述第1电介质层、上述第2电介质层及上述第3电介质层,从而形成p侧焊盘开口的工序,
除去上述n侧接触电极上的上述第1电介质层、上述第2电介质层及上述第3电介质层,从而形成n侧焊盘开口的工序,
形成在上述p侧焊盘开口处与上述p侧接触电极连接的p侧焊盘电极的工序,以及
形成在上述n侧焊盘开口处与上述n侧接触电极连接的n侧焊盘电极的工序;
上述第1电介质层、上述第2电介质层及上述第3电介质层相对于上述活性层所发出的深紫外光的波长的透射率分别为80%以上。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半导体发光元件的制造方法,其中,
上述第1电介质层由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法形成,上述第2电介质层由原子层沉积法形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机装株式会社,未经日机装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231143.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热回收装置及热回收系统
- 下一篇:信号传输的方法及其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