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CO2 在审
申请号: | 202111235666.1 | 申请日: | 2021-10-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6104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31 |
发明(设计)人: | 冯海顺;王涛;邹斌;林吉生;徐宏光;王善堂;张兆祥;白艳丽;尚跃强;李友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7C217/08 | 分类号: | C07C217/08;C07C213/02;C07C41/22;C07C43/225;C07C209/08;C07C211/27;C09K8/588;C09K8/594;C09K8/88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政联科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89 | 代理人: | 郑久兴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co base sub | ||
本发明涉及一种CO2增溶降粘剂,其为具有下式(1)结构的化合物,其中n为0‑20的数值;x和y各自独立地选自0‑20的数值且x+y≥3。所述CO2增溶降粘剂的分子量为600‑4000g/mol。本发明还涉及包含所述化合物的CO2增溶降粘体系,以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油田开发的三次采油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CO2增溶降粘剂、包含其的体系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背景技术
我国稠油资源丰富,开发方式主要是水驱和注蒸汽热采。已动用的稠油油藏平均采收率大约20%,与常规水驱(平均采收率38.4%)和化学驱(平均采收率46.5%)相比,还有很大的提升潜力。部分稠油区块受埋深、渗透率低、储层敏感等因素影响,稠油热采效益差,采用油溶性降粘剂使用浓度高、成本高,水溶性降粘剂在低渗油藏降粘效果差。现有实验表明,对于这部分储层,单独使用CO2或化学降粘开采的效果均不理想。因此近几年采用“CO2+油溶性降粘剂”复合吞吐的方法,取得了一定的降本增油效果。
但是该方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CO2在稠油中的溶解扩散速度慢,需要焖井时间长,溶解量少;二是油溶性降粘剂用量大、费用高;三是CO2和油溶性降粘剂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较少,两种体系各自发挥着自身的优点,无法产生协同作用。
因此,仍需要研制更高效的CO2增溶降粘剂,在其自身具有一定降粘作用的基础上,同时增加CO2在稠油中的溶解度,以实现与CO2协同降粘增效,从而实现降粘冷采技术的降本增效。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CO2增溶降粘剂,其为具有下式(1)结构的化合物:
其中n为0-20的数值;x和y各自独立地选自0-20的数值且x+y≥3。
本发明还提供了所述的CO2增溶降粘剂的方法,其包含以下步骤:
(1)在碱性条件下,在加热下,将乙二胺与氯化苄反应,生成N,N’-二苄基乙二胺;
(2)在加热下,将烷基酚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与SOCl2反应,生成氯代烷基酚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
(3)在碱性条件下,在溶剂和加热下,将N,N’-二苄基乙二胺与氯代烷基酚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反应,得到式(1)的CO2增溶降粘剂。
本发明进一步提供了一种CO2增溶降粘体系,其由所述的CO2增溶降粘剂和助剂构成;其中所述助剂选自直链或支链C2-C10烷醇或C3-C10烷烃,或其混合物。
本发明进一步提供了所述的CO2增溶降粘体系用于低效稠油油藏驱油开采中的用途。
本发明还提供了所述的CO2增溶降粘剂用于制备用于低效稠油油藏驱油开采中的CO2增溶降粘体系的用途。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的CO2增溶降粘剂具有两条烷基酚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长链以及两条苄基官能团短链,具有较强的亲油性和亲CO2性,能够将更多的CO2溶解在原油中,与目前常用的油溶性降粘剂相比,能够大大增加CO2在稠油中的溶解度,实现增溶降粘剂和CO2的协同降粘增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23566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C07C 无环或碳环化合物
C07C217-00 连接在同一个碳架上的含氨基和醚化的羟基的化合物
C07C217-02 .醚化的羟基和氨基连接在同一个碳架的非环碳原子上
C07C217-52 .醚化的羟基或氨基连接在同一个碳架的除六元芳环以外的其他环的碳原子上
C07C217-54 .醚化的羟基连接在至少1个六元芳环的碳原子上和氨基连接在非环碳原子上或连接在除同一个碳架的六元芳环以外的其他环的碳原子上
C07C217-76 .带有连接在六元芳环碳原子上的氨基和连接在非环碳原子或同一碳架的除六元芳环以外的其他环碳原子上的醚化羟基
C07C217-78 .带有连接在同一碳架的六元芳环的碳原子上的氨基和醚化羟基
- 一种Nd<sub>2</sub>O<sub>3</sub>-Yb<sub>2</sub>O<sub>3</sub>改性的La<sub>2</sub>Zr<sub>2</sub>O<sub>7</sub>-(Zr<sub>0.92</sub>Y<sub>0.08</sub>)O<sub>1.96</sub>复相热障涂层材料
- 无铅[(Na<sub>0.57</sub>K<sub>0.43</sub>)<sub>0.94</sub>Li<sub>0.06</sub>][(Nb<sub>0.94</sub>Sb<sub>0.06</sub>)<sub>0.95</sub>Ta<sub>0.05</sub>]O<sub>3</sub>纳米管及其制备方法
- 磁性材料HN(C<sub>2</sub>H<sub>5</sub>)<sub>3</sub>·[Co<sub>4</sub>Na<sub>3</sub>(heb)<sub>6</sub>(N<sub>3</sub>)<sub>6</sub>]及合成方法
- 磁性材料[Co<sub>2</sub>Na<sub>2</sub>(hmb)<sub>4</sub>(N<sub>3</sub>)<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 及合成方法
- 一种Bi<sub>0.90</sub>Er<sub>0.10</sub>Fe<sub>0.96</sub>Co<sub>0.02</sub>Mn<sub>0.02</sub>O<sub>3</sub>/Mn<sub>1-x</sub>Co<sub>x</sub>Fe<sub>2</sub>O<sub>4</sub> 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
- Bi<sub>2</sub>O<sub>3</sub>-TeO<sub>2</sub>-SiO<sub>2</sub>-WO<sub>3</sub>系玻璃
- 荧光材料[Cu<sub>2</sub>Na<sub>2</sub>(mtyp)<sub>2</sub>(CH<sub>3</sub>COO)<sub>2</sub>(H<sub>2</sub>O)<sub>3</sub>]<sub>n</sub>及合成方法
- 一种(Y<sub>1</sub>-<sub>x</sub>Ln<sub>x</sub>)<sub>2</sub>(MoO<sub>4</sub>)<sub>3</sub>薄膜的直接制备方法
- 荧光材料(CH<sub>2</sub>NH<sub>3</sub>)<sub>2</sub>ZnI<sub>4</sub>
- Li<sub>1.2</sub>Ni<sub>0.13</sub>Co<sub>0.13</sub>Mn<sub>0.54</sub>O<sub>2</sub>/Al<sub>2</sub>O<sub>3</sub>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