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生物硫循环的油田化学驱采出水降粘工艺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240938.7 | 申请日: | 2021-10-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0072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17 |
发明(设计)人: | 闫国永;骆熙;王庆贵;邢亚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闫国永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C02F101/32;C02F103/10;C02F101/10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松花江专利商标事务所 23109 | 代理人: | 李红媛 |
地址: | 272201 山东省济***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生物 循环 油田 化学 出水 工艺 方法 | ||
一种基于生物硫循环的油田化学驱采出水降粘工艺方法,涉及水处理技术领域。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化学驱采出水的传统处理方法存在处理方式单一以及针对化学驱采出水中粘度、含油量和COD的降低、降解效率低的问题。方法:将油田化学驱采出水注入到化学降粘装置内,加入硫电子受体,启动搅拌系统搅拌,得到一级降粘出水;将一级降粘出水泵入填充有生物填料的复合生物反应器内,并接种有活性污泥以及添加有营养盐,运行结束后,得到二级降粘出水;将二级降粘出水泵入曝气区,曝气结束后,将曝气出水利用浸没式膜进行过滤,完成基于生物硫循环的油田化学驱采出水降粘。本发明可获得一种基于生物硫循环的油田化学驱采出水降粘工艺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生物硫循环的油田化学驱采出水降粘工艺方法。
背景技术
聚合物驱油技术是在水中加入聚合物,降低油藏的渗透率,提高水油流动性,通过增加水相黏度和滞留时间来减少黏度指向,从而提高波及效率。聚合物驱油技术目前已在我国的大庆油田、胜利油田、河南油田、大港油田和新疆油田应用。
随着聚合物驱油技术的大规模应用,由此产生了大量的聚合物采出水。聚合物驱采出水是一个复杂的混合多相系统,具有很高的聚合物含量,导致采出水的黏度很高,可达传统含油废水的5倍。目前油田采出水多回注地下,为了达到回注的标准,需要对采出水进行处理。回注的指标包括含油量、悬浮固体含量和黏度等,其中污水的黏度是一项重要的指标。
对于采出水的处理,物理方法可以提高油水分离效率,但不能从水中去除聚合物。化学方法可有效降解水中的聚合物,但是如果单独使用,治疗费用会显着增加。物化处理方法的优点是出水水质好,运行稳定,但设备和运行成本较高。微生物降解是去除采出水中聚合物的一种经济有效的方法,用生物方法降解聚合物是可行的。在实际的采出水处理过程中,组合工艺往往更具有优势。
自然环境中的硫有不同的氧化状态(-2价至+6价),因此产生不同的硫阴离子:硫化物、硫代硫酸盐、亚硫酸盐、硫酸盐。单质硫循环在维护环境硫储备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硫循环主要依赖于各种硫阴离子之间通过氧化和还原的互变作用来维持。硫酸盐还原菌广泛存在于地下管道以及油气井等缺氧环境中,它能够利用有机物作为碳源,并利用细菌生物膜内产生的氢,将硫酸盐还原成硫化氢,从氧化还原反应中获取能量。它可以通过有机质、氢等与电子受体之间的电子传递获取能量进行生长繁殖。综上,化学驱采出水的传统处理方法均存在处理方式单一以及对化学驱采出水中粘度、含油量和COD的降低、降解效率低的问题,该技术问题亟需得到有效解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化学驱采出水的传统处理方法存在处理方式单一以及针对化学驱采出水中粘度、含油量和COD的降低、降解效率低的问题,而提供一种基于生物硫循环的油田化学驱采出水降粘工艺方法。
一种基于生物硫循环的油田化学驱采出水降粘工艺方法,按以下步骤进行:
先将油田化学驱采出水注入到化学降粘装置内,然后加入硫电子受体,并启动搅拌系统,搅拌0.5~4h后,得到一级降粘出水;将一级降粘出水泵入复合生物反应器内,所述的复合生物反应器由厌氧区、缺氧区、好氧区和沉降区组成,所述的厌氧区、缺氧区和好氧区均填充有生物填料,并接种有活性污泥以及添加有营养盐,复合生物反应器的水力停留时间为8~16h,运行结束后,得到二级降粘出水;将二级降粘出水泵入曝气区,曝气时间为0.5~4h,曝气结束后,将曝气出水利用浸没式膜进行过滤,完成基于生物硫循环的油田化学驱采出水降粘。
本发明的原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闫国永,未经闫国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24093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