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Cu-Ti系铜合金板材、其制造方法和通电部件在审
申请号: | 202111268406.4 | 申请日: | 2021-10-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5637350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1-24 |
发明(设计)人: | 姜婉青;兵藤宏;须田久;渡边宏治;菅原章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和金属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C9/00 | 分类号: | C22C9/00;C22F1/08;C21D8/02;B21B3/00 |
代理公司: | 中国贸促会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11038 | 代理人: | 张智慧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cu ti 铜合金 板材 制造 方法 通电 部件 | ||
本发明涉及Cu‑Ti系铜合金板材、其制造方法和通电部件。提供拉深加工性良好、更优选地将弯曲加工性也维持得高的高强度的Cu‑Ti系铜合金板材。铜合金板材,其具有如下组成:以质量%计,为Ti:1.0~5.0%,含有适量的Ag、Al、B、Be、Co、Cr、Fe、Mg、Mn、Ni、P、S、Si、Sn、V、Zn、Zr的1种以上,采用与板面平行的观察面的采用EBSD(电子束背散射衍射法)测定的与S方位{231}<3‑46>的方位差10°以内的区域的面积AS、与R方位{132}<4‑21>的方位差10°以内的区域的面积AR、与P方位{011}<1‑11>的方位差10°以内的区域的面积AP、与立方体方位{001}<100>的方位差为10°以内的区域的面积AC,由下式A=(AS+AR)/(AP+AC)规定的A值为0.5~20。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改善了拉深加工性的Cu-Ti系铜合金板材、其制造方法和在材料中使用了所述板材的通电部件。
背景技术
Cu-Ti系铜合金(钛铜)在各种铜合金中,强度水平高,耐应力缓和性也良好。也开发了在维持其高强度的同时改善延展性、弯曲加工性、疲劳特性等的技术,因此Cu-Ti系铜合金已作为连接器、继电器、开关等通电部件、弹簧部件广泛地使用。
在专利文献1、2中公开了如下技术:在Cu-Ti系铜合金中,通过使晶界反应相的面积率、形态成为规定范围,从而改善强度和延展性的平衡。其延展性的评价采用拉伸试验中的断裂伸长率进行。
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如下技术:在Cu-Ti系铜合金中,通过将立方体方位的集成比例控制在特定范围,从而改善强度和弯曲加工性。
在专利文献4中公开了如下技术:在Cu-Ti系铜合金中,通过控制为板面处的{200}晶面的X射线衍射强度高的立方体方位的集合组织,从而改善强度和弯曲加工性。
在专利文献5中公开了如下技术:在Cu-Ti系铜合金中,通过限制具有比较粗大的晶界反应相的晶界的存在比例,从而改善疲劳特性。
另一方面,近年来,随着以智能电话为代表的电子终端设备等的高性能化、高功能化,对于其中使用的通电部件、弹簧部件的材料,需要比以往更优异的加工性。例如,除了弯曲加工性以外,也重视拉深加工性、拉伸加工性的情形增加。在专利文献6中公开了如下技术:在Cu-Co-Si系铜合金中,通过提高兰克福特值(Lankforod值),从而改善拉深加工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140476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5-140477公报
专利文献3:WO2012/029717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11-26635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17-39959号公报
专利文献6:日本特开2015-28201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如上所述,Cu-Ti系铜合金是本身具有高强度水平、也可赋予比较良好的弯曲加工性的铜合金,但关于拉深加工性,仍有改善的余地。就专利文献1~5中记载的技术而言,可实现Cu-Ti系铜合金的强度与延展性、弯曲加工性或疲劳特性的兼顾,但难以充分地改善拉深加工性。特别是,在维持优异的弯曲加工性的同时稳定地改善拉深加工性更加困难。另一方面,专利文献6的与Cu-Co-Si系铜合金有关的技术无法应用于Cu-Ti系铜合金的拉深加工性的改善手段中。对于Cu-Co-Si系铜合金和Cu-Ti系铜而言,合金系不同,因此认为控制为适于拉深加工的集合组织的条件有可能不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和金属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同和金属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26840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