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乏氧响应型比率探针合成方法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111270243.3 | 申请日: | 2021-10-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98472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28 |
发明(设计)人: | 田捷;冯欣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21/64 | 分类号: | G01N21/64;A61K49/00;B82Y5/00;B82Y30/00;B82Y40/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恒有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76 | 代理人: | 郭文浩;尹文会 |
地址: | 10019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响应 比率 探针 合成 方法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属于生物分析领域,具体涉及了一种乏氧响应型比率探针合成方法及其应用,旨在解决现有的机体活体乏氧成像往往只能够实现定性的乏氧检测,而无法准确可靠的对乏氧程度进行评估的问题。本发明包括:采用花青素荧光染料Cy5‑NHS修饰第五代聚酰胺‑胺树枝状大分子PAMAMG5获得PG5‑Cy5;将硝基还原酶响应型荧光分子Cy7‑NO2分子包封于PG5‑Cy5的疏水空腔,形成Cy7‑NO2/PG5‑Cy5;将肿瘤识别基团选取寡透明质酸LWHA修饰于Cy7‑NO2/PG5‑Cy5外层,合成Cy7‑NO2/PG5‑Cy5@LWHA。本发明制备的乏氧响应型比率探针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高、体内长循环的特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分析领域,具体涉及了一种乏氧响应型比率探针合成方法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由肿瘤细胞快速增殖以及肿瘤血管异形而导致的乏氧微环境是实体瘤中普遍存在的特征。为了适应乏氧微环境,肿瘤细胞中的乏氧诱导因子(hypoxia-inducibletranscription factor,HIF-1)被激活,进而导致一系列基因表达的改变,这些基因与代谢改变、细胞迁移、转移和治疗抵抗密切相关。因此,乏氧通常被认为是与肿瘤侵袭性和预后不良密切相关的指标之一。因此,定量乏氧成像对于理解实体肿瘤的恶性行为具有重要意义,并有助于指导治疗及预后评估。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肿瘤乏氧微环境相关的分子特征不断被发现,包括碳酸酐酶IX(CA-IX)的过表达、活性氧(ROS)的增加、酸性微环境和硝基还原酶(NTR)活性的升高,这些都促进了乏氧特异性成像技术的发展。其中,乏氧响应型探针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其“开关”功能解决了活体成像中普遍存在的非特异性结合问题,提供了优越的成像对比度。然而,正常组织中靶标分子的低水平表达仍旧会导致探针的非特异性响应。在理想情况下,如果探针响应型信号强度可以直接反映靶标分子的含量,那么可以通过设置阈值的方式来去除正常组织中的背景信号。然而,大多数响应型探针的信号不仅仅与靶标分子含量相关,同时也受到探针本身浓度的影响。在活体成像中,由于探针递送效率和代谢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性,成像区域中的探针浓度往往无法准确预测。因此,活体乏氧成像往往只能够实现定性的乏氧检测,而无法准确可靠的对乏氧程度进行评估。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即现有的机体活体乏氧成像往往只能够实现定性的乏氧检测,而无法准确可靠的对乏氧程度进行评估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乏氧响应型比率探针合成方法,包括:采用具有内部疏水空腔及表面修饰位点丰富的纳米材料,修饰乏氧响应型荧光基团、内参荧光基团和肿瘤识别基团,获得乏氧响应型比率探针。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内部疏水空腔及表面修饰位点丰富的纳米材料,包括脂质体、二氧化硅微球和树枝状大分子中的一种或多种;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乏氧响应型荧光基团,包括ROS、pH和硝基还原酶响应型荧光分子中的一种或多种。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内参荧光基团,包括Cy5.5,IRDye800,ICG中的一种或多种。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肿瘤识别基团,根据目标肿瘤的不同选取靶向性抗体、多肽或核苷酸中的一种或多种。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乏氧响应型比率探针,其制备方法具体为:
步骤S100,通过将内参荧光基团选取花青素荧光染料Cy5-NHS与纳米材料选取第五代聚酰胺-胺树枝状大分子PAMAMG5的外表面氨基共价结合成为PG5-Cy5;
步骤S200,将乏氧响应型荧光基团选取硝基还原酶响应型荧光分子Cy7-NO2分子包封于PG5-Cy5的疏水空腔,形成Cy7-NO2/PG5-Cy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27024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