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鞭腕虾的物种鉴别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273640.6 | 申请日: | 2021-10-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4032312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11 |
发明(设计)人: | 朱志煌;林琪;方民杰;朱陇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福建水产病害防治中心) |
主分类号: | C12Q1/6888 | 分类号: | C12Q1/6888;C12Q1/6869;C12Q1/686 |
代理公司: | 厦门律嘉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25 | 代理人: | 张辉;温洁 |
地址: | 361013 ***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鞭腕虾 物种 鉴别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鞭腕虾的物种鉴别方法,1)根据目标个体的形态确定目标个体是否属于待定的鞭腕虾的两种物种;若形态相同或相近,则分析它们属于鞭腕虾的两种物种:A鞭腕虾或B鞭腕虾,2)总DNA提取与检测,3)目的片段的PCR扩增,4)对PCR扩增产物进行电泳检测,通过电泳图对目的片段的长度进行比对,或者使用DNA回收试剂盒对PCR扩增产物进行回收,对回收后的目的片段基因进行测序比对,比对方法为根据以下a和/或b鉴别:a.16S基因片段长度长的为A鞭腕虾,短的为B鞭腕虾,b.12S基因片段长度长的为A鞭腕虾,短的为B鞭腕虾。本发明鞭腕虾的物种鉴别方法采用分子实验对鞭腕虾进行物种鉴定,科学有效、准确可靠。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物种鉴别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鞭腕虾的物种鉴别方法。
背景技术
海洋观赏虾因其美丽的外观,能有效清除某些有害生物以及可与海洋观赏鱼和其他海洋生物和谐共存而深受水族爱好者的欢迎。鞭腕虾作为海洋观赏虾重要的一个类群,在水族市场中极受欢迎。有关性腺系统和人工繁育方面的研究备受科研工作者关注,但有关鞭腕虾属级归类及部分种的鉴定存在很大争议。
海洋观赏养殖业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贸易物种仍从野外捕捞,面对市场需求量的不断提高,无疑加剧了对珊瑚礁的破坏。针对海洋观赏虾在养殖生产中遇到的瓶颈,有研究已在部分海洋观赏虾养殖过程中取得了好的成果,但幼体成活率低仍影响这些虾的商业化养殖。目前,有关海洋观赏虾的基础研究与生产处于脱轨状态,没有坚实的基础研究作为基石,很难突破海洋观赏养殖业育苗人工化和规模化的难题。鞭腕虾作为海洋观赏虾重要的一个类群,在水族贸易中极受欢迎,该类群不但外表华丽、性状特殊、具有清洁能力,更为主要的是在人工环境下部分物种已经实现了人工育苗,然而这种育苗技术仍未达到工厂化育苗水平,解决这些制约实现工厂化人工育苗的难题,是当前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有关鞭腕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外部形态特征、性腺发育、性转换及交配机制等形态学和繁殖生物学方面,营养与饲料学、基因组学和进化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几乎为零。虽然有些鞭腕虾在人工环境下可以交配、抱卵、孵化并通过幼体变态期,然而这仅限于个别鞭腕虾物种。此外,这种人工繁育技术培养出的鞭腕虾物种数量较少,尽管横纹鞭腕虾和伍氏鞭腕虾已实现人工育苗,但幼体较低的存活率和抱卵的不稳定性至今仍影响这些物种的商业化养殖。随着海洋观赏虾产业的不断发展,人工繁育技术也在不断改进,饵料选择又成为限制这些观赏虾物种发展的一个重要屏障。由于幼体长期得不到某些营养物质的补充,使其自身免疫力下降或不明原因而死亡。目前尽管有研究用不同饵料投喂幼体来降低死亡率,但这些研究多数来自经验总结,并非开展实质性的基础研究。
此外,鞭腕虾属里包含的种类繁多,大部分种之间在形态学上只存在很细微的差别,对于一些亲缘关系比较接近或非常相似的种之间,仅靠形态学知识很难将其区分开,另外还需要鉴定人有相当丰富的鉴定经验,因此在鞭腕虾属级归类及部分种的鉴定上一直存在很大争议。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突破,通过分子手段开展海洋观赏虾实验研究也逐渐增多,这对其人工繁育和产业化特别是在水产养殖、品种鉴定和病害防治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鞭腕虾的物种鉴别方法,采用分子实验的方式对鞭腕虾进行物种鉴定,可信度高。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的鞭腕虾的物种鉴别方法,利用分子实验方法鉴别鞭腕虾的物种的种类:
1)根据目标个体的形态确定目标个体是否属于待定的鞭腕虾的两种物种;若目标个体的形态与鞭腕虾不同,则直接鉴定为不同物种,若形态相同或相近,则分析它们属于鞭腕虾的两种物种:A鞭腕虾或B鞭腕虾。
2)总DNA的提取与检测,将每个目标个体用灭菌纯水清洗3-4次,去壳后进行DNA的提取,提取得到鞭腕虾总DNA;
3)目的片段的PCR扩增,通过引物对提取得到的总DNA进行16S基因片段和/或12S基因片段的PCR扩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福建水产病害防治中心),未经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福建水产病害防治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27364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