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以根状茎嫩芽为材料的多花黄精组培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288346.2 | 申请日: | 2021-11-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4097612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01 |
发明(设计)人: | 储转南;董玲;李卫文;彭星星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H4/00 | 分类号: | A01H4/00;A01G22/25 |
代理公司: | 北京盛凡佳华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947 | 代理人: | 汤镇宇 |
地址: | 230000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根状茎 嫩芽 材料 花黄 精组培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以根状茎嫩芽为材料的多花黄精组培方法,本发明方法简单易行,可有效节约育苗时间,以根状茎的嫩芽作为外植体材料,可以保障所扩繁材料的品种纯正,不存在性状分离的问题,且本发明中采用的两种成苗方式各具优点:两步成苗法,从愈伤团块可以直接形成完整、生根带微块茎的的多花黄精植株,一步成苗法,利用液体培养的方式可以加速微块茎形成速度,可以收获大量的多芽点的微块茎,流动水冲洗后可以直接播散于苗床,类似人工种子,操作简单,易量化,液体培养人工更换培养基更省时省工,这两种成苗法应用到规模化生产中,可以有效的缩短种苗移栽到采收的年限。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多花黄精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以根状茎嫩芽为材料的多花黄精组培方法。
背景技术
黄精为我国常用中药材,历史悠久,按形状不同,习称为“大黄精”、“鸡头黄精”、“姜形黄精”,主要功效为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益肾,用于脾胃气虚,体倦乏力,胃阴不足,口干食少,肺虚燥咳等,黄精作为药食同源品种之一,近年来备受消费者喜爱,以黄精为原料开发的保健品种类日益增多,保健功效主要集中在调节免疫力、缓解体力疲劳和降糖降脂,随着人们养生保健意识的增强,黄精保健食品开发的深入,市场需求量持续增长,多花黄精的规模化育苗和种植技术是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现有技术存在以下问题:目前生产上,黄精的栽培主要以种子繁殖和根茎繁殖为主,种子繁殖周期较长,一般在种子休眠3-5个月后发芽,但发芽率不稳定,发芽后需要生长3-4年才能作为种苗进行移栽定植,定植后经过3-4年才能采挖,整个种子繁殖到采收需要6-8年,种子繁殖会造成后代性状分离,根茎产量和品质存在差异;根茎繁殖需要4-5年进行采挖,根茎繁殖的弊端在于无性繁殖会造成种性退化现象严重,因此,多花黄精新的繁殖技术成为炙手可热的研究热点,组织培养快繁技术是根据植物细胞全能性,可以实现植物快速、大量繁育的有效手段,目前关于黄精的组织培养多采用种子、叶片和块茎等作为外植体,经过愈伤诱导、不定芽分化和诱导生形成完整的植株,现有的多花黄精的组培快繁方法基本采用固体培养基进行培养,周期长且成本高,另一方面种子作为外植体,由于休眠机制不容易萌发,且种子规模化育苗后性状分离问题仍然存在,无法保证新品种优良性状的稳定遗传;以块茎或芽头作为外植体,可以保持优异单株或品种的优良性状,但连续使用固态培养基转接培养,大大增加了组培周期和成本,因此,生产上需要一种以根状茎嫩芽为材料的多花黄精组培方法新的多花黄精组织培养快繁技术来实现种苗的规模化繁育。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以根状茎嫩芽为材料的多花黄精组培方法,具有方法简单易行,可有效节约育苗时间,以根状茎嫩芽作为外植体组培材料的特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以根状茎嫩芽为材料的多花黄精组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外植体选择步骤:采挖多花黄精根茎,切取完整的隐芽,连同少许隐芽连接处的根茎组织,同时继续剥离隐芽外层鳞片,保留2-3cm的有效芽头,并切去多余的组织,从而保留完整的幼嫩芽体,将获取的幼嫩芽体在洗衣粉液中冲洗30min,洗净获得外植体嫩芽;
外植体消毒步骤:在无菌环境下,将外植体嫩芽用75%酒精消毒30s,然后用0.1%升汞液浸泡外植体嫩芽10-15min,同时在无菌水冲洗5-6次,获得无菌外植体嫩芽,灭菌完成的外植体放在玻璃瓶中备用;
愈伤诱导培养步骤:将消毒后的外植体嫩芽接种到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上,在光照强度800-1000Lux下培养45-60d,以获得膨大的愈伤组织;
诱导成苗步骤:包括两步成苗法和一步成苗法;
移栽定植步骤:包括生根株苗移栽和微块茎移栽。
优选的,所述诱导成苗步骤中的两步成苗法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未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28834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