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新型手性硫醚-亚磺酰亚胺配体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312238.4 | 申请日: | 2021-11-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968805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25 |
发明(设计)人: | 冯彬;游歌云;林舒妤;张雪莲;刘晓凤 | 申请(专利权)人: | 百色学院 |
主分类号: | C07C319/14 | 分类号: | C07C319/14;C07C323/22;C07C323/64;B01J31/22;C07C67/347;C07C69/618 |
代理公司: | 北京远大卓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69 | 代理人: | 许文宗 |
地址: | 533000 广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手性 亚磺酰 亚胺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型手性硫醚‑亚磺酰亚胺配体及其制备方法。该类新型手性硫醚‑亚磺酰亚胺配体的通式如式I所示,其中R1表示4‑甲基苯基、4‑氯苯基、2‑甲氧基苯基、2,6‑二甲苯基、苄基、叔丁基中任意一种,R2表示叔丁基、4‑甲基苯基中任意一种。本发明的新型手性硫醚‑亚磺酰亚胺与烯丙基氯化钯二聚体形成的络合物对不对称烯丙基烷基化反应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可作为该类反应高选择性的手性配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化学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手性硫醚-亚磺酰亚胺配体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不对称催化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其中,新型手性配体的设计与合成是实现催化不对称合成的关键因素之一。甚至在很多方面,新型配体的发展成为化学反应实现工业化的决定因素。化学家们发展了成百上千种手性配体,其中一些手性配体已经被成功应用于工业,用于药物中间体的绿色合成。尽管如此,仍然还有大量的手性药物或手性中间体的合成缺少合适的催化体系,因此开发更多高效、新型的手性配体并将其应用于不对称合成中,仍然是一个现实并且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解决至少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新型手性硫醚-亚磺酰亚胺配体及其制备方法,并把这类配体应用于钯催化的不对称烯丙基化反应中。
为了实现根据本发明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一种新型手性硫醚-亚磺酰亚胺配体,其特征在于,该类化合物的结构式如通式I所示,
其中:R1表示4-甲基苯基、4-氯苯基、2-甲氧基苯基、2,6-二甲苯基、苄基、叔丁基中任意一种,R2表示叔丁基、4-甲基苯基中任意一种。
本发明还提供了新型手性硫醚-亚磺酰亚胺配体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2-氟苯甲醛、硫酚或硫醇、碳酸钾混合,加入二甲亚砜,一定温度下进行反应,反应完成后抽滤脱去溶剂,滤饼用乙酸乙酯洗涤,滤液加入饱和氯化铵溶液,分液后水相用乙酸乙酯萃取,合并有机相用无水硫酸钠干燥,然后抽滤,硅胶柱层析纯化得到中间体IV;取所得中间体IV加入亚磺酰胺V、无水四氢呋喃混合反应,再逐步加入钛酸四乙脂、饱和氯化钠、乙酸乙酯,然后抽滤,滤饼用乙酸乙酯洗涤,滤液用饱和氯化铵洗涤,然后用饱和氯化钠洗涤,有机相无水硫酸钠干燥,然后抽滤,硅胶柱层析纯化得到手性硫醚-亚磺酰亚胺化合物I。
优选的是,所述2-氟苯甲醛、硫酚或硫醇、碳酸钾的摩尔比为1:1:2。
优选的是,所述2-氟苯甲醛、硫酚或硫醇、碳酸钾混合反应温度为100℃,反应时间为2-10小时。
优选的是,所述中间体IV柱层析分离时洗脱液比例为,石油醚:乙酸乙酯=50:1。
优选的是,所述中间体IV、亚磺酰胺V、钛酸四乙脂的摩尔比为1.5:1.0:1.05。
优选的是,所述手性硫醚-亚磺酰亚胺化合物柱层析分离时洗脱液比例为,石油醚:乙酸乙酯=20:1。
优选的是,新型手性硫醚-亚磺酰亚胺与烯丙基氯化钯二聚体反应形成的络合物能够作为不对称烯丙基烷基化反应催化剂。
本发明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新型手性硫醚-亚磺酰亚胺配体,首先是由2-氟苯甲醛II和硫酚III反应得到2-硫醚苯甲醛IV,再由2-硫醚苯甲醛IV与手性亚磺酰胺V脱水缩合,得到目标产物手性硫醚-亚磺酰亚胺配体I。本发明的新型手性硫醚-亚磺酰亚胺与烯丙基氯化钯二聚体形成的络合物对不对称烯丙基烷基化反应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可作为该类反应高选择性的手性配体。
本发明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发明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百色学院,未经百色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31223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