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BIM模型与图形码匹配的管道构件检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1323320.7 | 申请日: | 2021-11-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6164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15 |
发明(设计)人: | 张涛;王子悦;路强;陈超环;李鸿杰;周泽明;罗强;施宇红;朱洪伟;樊连杰;杨震;曾凯;闫希晔;王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13 | 分类号: | G06F30/13;G06F30/18;G06K19/06;G06F113/1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建联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004 | 代理人: | 田世瑢;唐晓丽 |
地址: | 100055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bim 模型 图形 匹配 管道 构件 检测 方法 | ||
一种基于BIM模型与图形码匹配的管道构件检测方法,匹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建立管道系统BIM模型;匹配并形成该管道系统BIM模型的系统图形码;分解该管道系统BIM模型中各构件BIM模型的组成;匹配并形成各构件BIM模型的构件图形码;将系统图形码和构件图形码进行实物设置。所述检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扫描系统图形码,获取并备份管道系统BIM模型;扫描构件图形码,获取构件BIM模型;判断所扫描的构件图形码,是否反馈正确;提示反馈实物构件安装错误,并获取正确构件的参数信息;操作人员重新安装实物构件。本发明能根据匹配、检测方法及系统,本发明可降低人力资源成本、检验材料成本和时间成本,提高检测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BIM模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BIM模型与图形码匹配的管道构件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BIM模型是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的简称,是一种建筑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技术,可以将建筑信息进行数字化,并以这个数字信息模型作为基础,进行各个阶段的模拟建造,具有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和可出图性等五大基本特点。BIM模型的最终表现形式为可视化的多维度、多功能、多用途的计算机图形模型。所以模型最终是以多维度、多功能、多用途的模型计算机图形的形式展现在显示设备上。
目前,在进行或已经完成建筑的管道铺设的场地,当需要针对设置好的管道系统进行检测诊断,需要专业的BIM专业人才将BIM模型从计算机中提取打印纸质图案,或,携带计算机去执行现场诊断。比如:建筑公司在进行每层住宅管道的铺设过程中,如何避免错误使用其他构件。又比如:当建筑公司在每层住宅管道的铺设完成后,后续的维护交由物业公司进行检测和维护,大多数的物业公司并没有专业的BIM系统和专业的BIM人才,在进行定期检测管道的状况时,需要物业公司人员一处一处肉眼检查,若出现构件损坏或构件安装失误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咨询建筑公司的专业人员。
因此,目前建筑管道网络检测的手段存在以下问题:
1)需要专业的BIM人才,人力成本高;
2)检测流程复杂,需要详细的纸质版图纸或计算机软件处理,材料成本高;
3)检测时间耗时长,需要花费大量的经历找构件及其构件参数。
基于此,本发明提出一种结合BIM模型与图形码的管道构件匹配、及其检测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能够由非BIM专业人员进行建筑管道检测的系统与方法,以克服现有安装及检测手段的不足,该检测系统与方法具有如下特点:一、融合BIM模型与图形码(比如二维码)的方式,使检测人员或物业维护人员通过智能终端扫描图形码即可获取管道系统和管道构件的模型;二、管道系统或管道构件的参数在BIM模型系统进行了备份,智能终端可获取其具体参数信息;三、通过智能终端获取的管道系统和管道构件的BIM模型,检测人员或物业维护人员可快速找到损坏构件或错误构件在BIM模型的位置,进一步核实是否存在潜在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BIM模型与图形码的匹配方法,所述的匹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00,建立管道系统BIM模型;
步骤S200,匹配并形成该管道系统BIM模型的系统图形码;
步骤S300,分解该管道系统BIM模型中各构件BIM模型的组成;
步骤S400,匹配并形成各构件BIM模型的构件图形码;
步骤S500,将系统图形码和构件图形码进行实物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建立管道系统BIM模型;还包括:
在服务器端建立管道系统BIM模型,或,在计算机端建立管道系统BIM模型,再上传到服务器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北京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32332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