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补缩电极的VAR纯钛铸锭补缩方法及该铸锭在审
申请号: | 202111335353.3 | 申请日: | 2021-11-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4015891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08 |
发明(设计)人: | 尹正培;仝鑫;张瑜;姜浩;钱石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云南钛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B9/20 | 分类号: | C22B9/20;C22B34/12;B22D23/06 |
代理公司: | 昆明正原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53100 | 代理人: | 徐玲菊;亢能 |
地址: | 651209 云***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电极 var 铸锭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补缩电极的VAR纯钛铸锭补缩方法及该铸锭,该方法是在辅助电极与自耗电极之间焊接补缩电极,用于铸锭补缩,补缩电极直径不小于坩埚直径的1/3,重量约等于多炉补缩过程所使用的自耗电极平均重量;补缩方式为多级降电流,然后小电流保温,确定每一级电流对应的剩余补缩电极量、熔化速度、补缩时间,最终获得缩孔深度≤80mm的纯钛铸锭。本发明可以统一不同炉次的铸锭补缩工艺,控制和降低缩孔深度范围,稳定铸锭成锭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熔炼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补缩电极的VAR纯钛铸锭补缩方法及该铸锭。
背景技术
在纯钛铸锭的真空自耗熔炼过程中,当熔炼完成时,如果瞬间断电,根据炉内温度场的分布,铸锭头部的表面会先于其内部凝固,造成内部气体来不及排出,形成缩孔,继而影响成材率。
因此,在熔炼结束前,一般需要进行补缩以尽量减少缩孔深度。目前采用的补缩工艺,是在自耗电极剩余一定重量时开始补缩。但每一炉熔炼进入补缩阶段时,由于熔化速率不一及称重系统误差等因素,难以精确确定补缩开始时刻电极剩余量,采用固定的补缩工艺,往往会出现两种情况:
一是补缩未完成电极就已化完,导致缩孔深度较深。
二是补缩完成电极尚有剩余,影响下一炉熔炼。
并且,由于实际补缩工艺不一,操作效果不一,缩孔深度波动范围大,往往在70~150mm间,不易稳定铸锭成材率。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补缩电极的VAR纯钛铸锭补缩方法,对于不同炉次的纯钛熔炼,可以采用同种固定的补缩工艺,既能有效降低缩孔深度,又保证补缩完成时电极也正好熔化完全。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基于补缩电极的VAR纯钛铸锭补缩方法,按以下进行:
在辅助电极与自耗电极之间焊接补缩电极,用于铸锭补缩,补缩电极直径不小于坩埚直径的1/3,重量约等于多炉补缩过程所使用的自耗电极平均重量;补缩方式为多级降电流,然后小电流保温,确定每一级电流对应的剩余补缩电极量、熔化速度、补缩时间,最终获得缩孔深度≤80mm的纯钛铸锭。
进一步地,补缩电极为一根纯钛电极。
进一步地,自耗电极直径为320mm、坩埚直径为390mm,多炉补缩过程中的自耗电极平均重量50kg,制作补缩电极的规格为φ250*230mm,重量约为50.78kg。
进一步地,铸锭的缩孔深度在80mm内,平均缩孔深度为52mm。
进一步地,按以下进行:
自耗电极熔化完全,进行补缩前准备,电流从熔炼电流调整至9kA,若熔炼电流低于9kA,则保持熔炼电流;
使用补缩电极进行补缩,电流从9kA或熔炼电流开始以每半分钟0.5kA的速率阶段式降低,降至5.5kA,保持1.5min,此过程共需5min;
电流降至5.0kA,保持5min;电流降至4.5kA,保持8min;电流降至4.0kA,保持30min;电流降至3.5kA,保持5min;电流降至3.0kA,保持2~5min。
进一步地,所述方法适用于熔炼电流为8.0至12.0kA的自耗熔炼,整个补缩过程为55~58min。
本发明还涉及的上述的方法得到的纯钛铸锭,纯钛铸锭的缩孔深度在80mm内,平均缩孔深度为52m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具体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云南钛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云南钛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33535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