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车辆空气动力学控制的主动式下扰流板系统及车辆在审
申请号: | 202111352866.5 | 申请日: | 2021-11-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4162228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11 |
发明(设计)人: | 银登华;林芳;高逸松;任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35/02 | 分类号: | B62D35/02 |
代理公司: | 上海东信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28 | 代理人: | 杨丹莉;李丹 |
地址: | 201805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车辆 空气动力学 控制 主动 式下扰流板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车辆空气动力学控制的主动式下扰流板系统,其包括设于车辆底盘上的至少一个下扰流板组件,所述下扰流板组件包括:下扰流板本体;主支架,其固定设于所述车辆底盘上;传动连杆组件,其连接于下扰流板本体和主支架之间;驱动连杆组件,其与下扰流板本体连接;驱动元件,其与驱动连杆组件连接;其中,驱动元件带动驱动连杆组件动作,以进一步带动下扰流板本体绕着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轴转动,并在车辆长度方向上移动;其中,所述主动式下扰流板系统还包括控制装置,其与所述驱动元件数据连接,以控制下扰流板本体绕着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轴转动的角度并且同时下扰流板本体在车辆长度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用系统,尤其涉及一种车用扰流板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当前汽车自动驾驶技术发展迅速,在不远的将来极有可能实现全程自动驾驶;当实现自动驾驶后,汽车最高限速有望提升到150km/h,甚至更高;而汽车行驶速度越高,所受到的空气动力学作用越加明显。
由此,,在未来超高车速工况下,现有汽车开发设计的空气动力学弱点会被进一步放大,其优势会被削弱,甚至会产生更多新的问题。
在现有汽车中,汽车下扰流板通常分布在车头与车尾下部,它们与车辆底板下护板共同作用,能够对汽车车身下方空气流动进行引导,减小汽车车身风阻系数;此外,部分车型扰流板结构设计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汽车的行驶稳定性。不过,当前几乎没有可主动调节位置与角度的下扰流板设计方案,也没有让扰流板具备更多功能的设计方案。
当然,也有部分汽车带有能够电动调节张开角度的后盖尾翼,实现了对汽车空气动力学特性的调节变化,用于调节后轮对地面的下压力。然而,由于空气动力需要经过后盖、车身侧围、底板、悬架后才能最终传递到车轮,因此,这种通过设置后盖尾翼的方案所能实现的空气动力学作用比较有限,既无法实现较大的作用力传递,也无法实现对作用力实时、高频次、高精度的调节。
基于此,针对以上现有技术中的问题,同时面向未来汽车自动驾驶场景以及更高的行驶车速,本发明期望获得一种新的用于车辆空气动力学控制的主动式下扰流板系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用于车辆空气动力学控制的主动式下扰流板系统,该主动式下扰流板系统通过调节各个扰流板相对于车身底盘的位置和角度,可以实现不同的空气动力学作用效果,进而实现对汽车运动的控制。
不同于现有技术,该主动式下扰流板系统可以独立地、实时地、连续地、迅速地调节汽车底盘不同区域的空气动力学特性,从而让汽车适应不同的行驶工况,满足不同的驾驶意图。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用于车辆空气动力学控制的主动式下扰流板系统,包括至少一个下扰流板组件,其设于车辆底盘上,所述下扰流板组件包括:
下扰流板本体;
主支架,其固定设于所述车辆底盘上;
传动连杆组件,其连接于下扰流板本体和主支架之间;
驱动连杆组件,其与下扰流板本体连接;
驱动元件,其与驱动连杆组件连接;
其中,驱动元件带动驱动连杆组件动作,以进一步带动下扰流板本体绕着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轴转动,并在车辆长度方向上移动;
其中所述主动式下扰流板系统还包括控制装置,其与所述驱动元件数据连接,以控制下扰流板本体绕着沿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轴转动的角度并且同时下扰流板本体在车辆长度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在本发明上述技术方案中,本发明设计了一种主动式下扰流板系统,其通过调节各个扰流板相对于车身底盘的位置和角度,可以实现不同的空气动力学作用效果,进而实现对汽车运动的控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未经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35286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