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管道自动对接满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11418811.X | 申请日: | 2021-11-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404311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06 |
发明(设计)人: | 陈思晟;揭清扬;徐余荣;姜皓琼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23K31/02 | 分类号: | B23K31/02;B23K37/053;B23K37/00 |
代理公司: | 合肥广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29 | 代理人: | 李俊 |
地址: | 232001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管道 自动 对接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管道焊接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管道自动对接满焊装置;包括机架、管道送入轨道、自动对接机构和旋转焊接装置,管道送入轨道设置在机架的下端,自动对接机构设置在管道送入轨道的正上方;自动对接机构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柱、横臂和第二连接柱,第一连接柱的端部通过滑块与液压装置相连接,第一连接柱和第二连接柱上分别设置有先张开、后沿第一连接柱和第二连接柱相互靠拢的第一撑开移动机构和第二撑开移动机构,旋转焊接装置包括设置在横臂上的焊接装置以及驱动第一撑开移动机构和第二撑开移动机构同步旋转的驱动装置;本装置结构设计新颖、自动化程度高,有效解决了现有大型管道内壁焊接的难题,使用效果优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管道焊接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管道自动对接满焊装置。
背景技术
管道使用的范围很广,例如在水利工程、油田开采或燃气运输过程中都需要使用到大型的管道,而现有的大型管道焊接都需要作用人员进入管道内部对两个管道的端部进行人工焊接,其不仅存在劳动强度大、危险性高,而且管道焊接处的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申请号为CN2021109759385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管道焊接工装,包括第一升降组件和第二升降组件,第一升降组件与所述第二升降组件同轴布置,第一升降组件包括第一固定块、第一调节块、若干第一升降机构和第一调节轴,第二升降组件包括第二固定块、第二调节块、若干第二升降机构和第二调节轴,所述第二调节轴套接所述第一调节轴;该发明公开的管道焊接工装虽然适合施工现场使用,利用与管道和接头内壁的张紧力将需要焊接的部位抵接在一起,并且可以调节焊缝的大小,管道与接头同心布置,焊接效果好,但是该管道焊接工装在将两个管道对接后需要人员对管道对接处的外圆面进行焊接,而对于一些管壁较厚的管道来说,不仅需要管道外侧壁的焊接,还需要管道内壁进行焊接,该发明公开的管道焊接工装在对管道对接后无法实现其对接处的内壁焊接,需要作业人员钻入管道中进行作业。因此,针对现有管道焊接工装的无法实现管道内壁自动焊接的不足,本申请提出了一种可实现管道自动对接、且能够将对对接处的管道内壁进行满焊的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管道焊接工装的无法实现管道内壁自动焊接的不足,设计了一种可实现管道自动对接、且能够将对对接处的管道内壁进行满焊的装置。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管道自动对接满焊装置,包括机架、管道送入轨道、自动对接机构和旋转焊接装置,所述管道送入轨道设置在机架的下端,所述自动对接机构设置在管道送入轨道的正上方且与机架上的液压装置相连接;
其中,所述自动对接机构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柱、横臂和第二连接柱,所述第一连接柱的端部通过滑块与液压装置相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柱和第二连接柱上分别设置有先张开将管道内部固定、后沿第一连接柱和第二连接柱相互靠拢的第一撑开移动机构和第二撑开移动机构,所述旋转焊接装置包括设置在横臂上的焊接装置以及驱动第一撑开移动机构和第二撑开移动机构同步旋转的驱动装置。
本发明公开的管道自动对接满焊装置在对两个大型管道进行焊接时,通过两个第一撑开移动机构和第二撑开移动机构的作用先将两个管道撑紧固定,然后将其提升后悬空,同时再通过第一撑开移动机构和第二撑开移动机构的作用将两个管道相互靠拢并对接,在对接后通过焊接装置将对接处进行焊接,并在焊接的过程中通过驱动装置驱动第一撑开移动机构和第二撑开移动机构同步旋转,并在完成360旋转的过程中完成对两个管道对接处内壁的满焊。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设置,所述焊接装置沿管道轴线方向移动设置在横臂的下表面,且焊接装置上设置有红外线发射器,位于所述横臂正下方的机架设置有长条式红外线接收器,且红外线接收器与机架上的控制器电性连接;上述通过设置的红外线发射器发出的红外线能够透过管道接缝后被长条式红外线接收器所接收,然后控制系统会立刻判断焊接位置,从而对焊接装置的位置进行调节,防止两个管道对接后的位置不处于焊接装置处,而导致焊接偏移的情况发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理工大学,未经安徽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41881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